□ 刘军
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史称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前赴后继,用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每年5月,各种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活动数不胜数。而我与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已故西安话剧院院长张克瑶老师结缘,也正是在看到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演出中张老饰演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而开始的。
1992年5月,陕西省在延安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当时,由刘法鲁老师扮演的周恩来总理走在前面,亲切地向观众打招呼:“同志们好!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全场掌声雷动,张老扮演的毛主席左手叉腰,挥舞着右手向大家致意。“同志们好啊!同志们,你们好!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当那浓浓而亲切的湖南口音响起时,现场沸腾了,电视机前的我也激动不已,恨不能插上双翅飞往现场,亲身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看完电视后,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试着给张老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对文艺表演的热爱,特别喜欢他扮演的毛主席形象,向他请教如何演好主席,特别是讲好主席的湖南话,并索要他的演出台词。因为我私下里也在悄悄模仿,但始终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人惊喜的是,6月初的一天,我居然收到了张老的回信,信中张老对我进行了一番鼓励,并附上了他亲笔写的演出台词。那几天,我甭提有多兴奋了,并欣喜地将好消息告诉了室友,大家争相传阅。很快,同班的、同级的、高年级的同学,乃至部分老师也都打听着要看张老给我的书信,那难忘的一幕至今仍让人心动不已。
张克瑶老师祖籍天津,自幼热爱表演,上世纪50年代从西安美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调至西北人民话剧团(后改为西安话剧院)工作,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尤其是在电影《巍巍昆仑》中饰演的毛主席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备受观众喜爱。待到1988年拍摄电影《开国大典》时,张克瑶老师便成了饰演毛主席的不二人选,谁料就在一切就绪准备开拍时,张老却不慎摔倒住院,由于康复时间较长,为了不影响剧组拍摄,张老主动提出换人,并向导演组推荐了后来红极一时、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古月。导演组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仍让其为剧中的毛主席配音。于是,由古月老师主演、张克瑶老师配音而塑造的毛主席形象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导演组对两位演员的表演给出了很高评价。我想,张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水平,与其对艺术孜孜以求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为了扮演和塑造好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他除了向同事学习湖南话外,还曾带上行李奔赴毛主席家乡体验生活,吃住在老乡家里长达半年之久。此后,张老虽身体不太好,但仍活跃在舞台上,无论是在历次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演出中,还是在陕西电视台的春晚上,观众都能看到他所扮演的毛主席形象。多年来,我也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张老、学习着张老……
1992年国庆前夕,我们学校组织“迎国庆”合唱比赛,为提升演出效果,我自告奋勇提出了由1名女生报幕、我模仿毛主席进行讲话,而后再进行大合唱的建议,老师便依我所言试了几遍,感觉效果还不错就确定了下来。之后,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平时从电视或收音机上跟张老所学的毛主席讲话声音乃至神态,在演出当天还从校图书馆借来一本《毛主席画册》,到校外理发店让其参照画册设计出主席的造型。在比赛时,我们班同学阵容整齐、声音洪亮、气势不凡,再加上我模仿的毛主席一亮相,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学校大礼堂,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次年12月,我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庆祝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诗词朗诵大会,选择的篇目是毛主席著名的《沁园春·长沙》。一上场,音乐响起,我的思绪瞬间被带到了那个“挥斥方遒”的“峥嵘岁月”,眼前再次浮现出张老扮演的毛主席光辉形象,朗诵效果非常好。
参加工作后,我仍一直保持着与张老的联系,每当新春佳节之际,我们常互寄贺卡以示问候,他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文艺的痴情有增无减。大约是2000年的冬天,我突然萌生了到文艺团体学习的念头,于是壮着胆子拨通了汉中歌舞剧团的电话,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接电话的老师让我前去面谈,来到汉歌,演艺部张主任和主持人王拓老师热情接待了我,我按要求现场展示才艺后(其中就有模仿毛主席讲话的节目),两位老师对我很赞赏,初步确定可以参与团里的一些演出,但由于此事还得团领导拍板定夺,让我等候通知。一个多月后的一个上午,面试在汉歌的“红星剧院”正式开始,那阵势太让我始料不及了:几名团领导站在剧场的不同方位观看,还有音响老师给我调试效果。专业的场地、专业的设施、专业的评委,让我心中难免有些许紧张。我尽快稳住心神,依次表演了几个节目,模仿毛主席讲话自是必不可少。结束后,领导们对节目进行了点评,让我至今都受益匪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往汉歌兼职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但这并未影响我痴迷文艺的信念。
2016年的秋天,我有机会参加了一家茶馆的周年庆典演出,当时引起台下一名媒体人的注意,之后还对我进行了采访,于是《汉中日报》便有了《刘军的伟人声音“模仿秀”》的报道。而后,汉中电视台又得知消息找我录制了节目。再到前年夏天,我又有幸加入了汉中市曲艺家协会,瞬间便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2周年,回忆既往,如白驹过隙,虽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但一颗痴迷文艺的“初心”始终未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直指引着我,还有众多专家老师的教诲时常鼓舞着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服务人民大众?唯如此,才不会辜负张老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不负曲艺家协会会员的光荣称号,更不负这文艺大繁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