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鸟类吉普赛”遗鸥为何“情定”红碱淖?

 红碱淖自然保护区湖心岛上的遗鸥进入孵化期 (受访者供图)
湖心岛上的遗鸥 (受访者供图)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千姿百态的地球生态,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被誉为“大漠明珠”的神木市红碱淖。这里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沼泽草原相接地带,是陕西首个国家重要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珍稀濒危鸟类——遗鸥在全球最大的繁殖与栖息地。  
  被称为“遗忘之鸥”的遗鸥是人类认知最晚的鸟种之一,目前全球仅存两万多只。每年4至8月,上万只遗鸥“返乡”红碱淖繁衍生息。  
  遗鸥是如何“情定”红碱淖?记者带着疑问前往红碱淖寻求答案。  
  一腔孤勇  
  5月19日,初夏时节,碧水黄沙的红碱淖在遗鸥的啁啾里热闹起来。  
  眼下正值遗鸥繁育期,红碱淖湖心岛是遗鸥的乐园,成群的遗鸥密密麻麻地点缀在岛上碧草红沙间,它们警觉张望,伏卧在沙窝和草丛间,等待新生命的诞生。  
  “快了,等到6月初,大批新生的遗鸥雏鸟就会破壳而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教授肖红告诉记者,雏鸟破壳后需要45天左右的时间,学习游泳、觅食、飞翔等生存本领,七八月份待幼鸟长成后,它们会离开红碱淖迁回越冬地。  
  肖红20年来一直从事遗鸥研究工作。每年4月,当成群结队的遗鸥从渤海湾风尘仆仆赶来时,肖红都会早先一步到达红碱淖,迎接“老朋友”遗鸥回家,并陪伴它们一整个繁育期,今年是他陪伴遗鸥的第21年。  
  “它们啊,就像吉普赛族人一样,为了选择最适宜的住所可以一直流浪。”肖红满眼慈爱地说起这些“老朋友”。  
  肖红说,遗鸥很“傲娇”,是个“孤勇者”,它们是繁殖于荒漠、半荒漠湖泊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典型鸟种,而且只栖息繁衍在荒漠、半荒漠湖泊湖心岛上。若湖心岛因岛面杂草丛生、或因水位下降形成半岛、湖岸陆地,只要环境变化使它们“不满意”,它们便会一腔孤勇果断弃之,寻找下一个栖息地。  
  生活在红碱淖的遗鸥,生存状况就是红碱淖以及周边大漠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  
  2000年,红碱淖首次发现有遗鸥分布。随后几年,经过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提出了“保岛、护岸”策略,遗鸥繁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遗鸥繁殖种群数量7700巢。  
  “其实繁殖过多是需要警惕的,保持生态的平衡性才更为重要。”回忆起遗鸥逐渐消失的那些年,肖红面容严肃地说。  
  “繁殖旺盛”的好景不长,由于水量减少、过度开发等原因,红碱淖水域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2012年后,遗鸥赖以生存的湖心岛数量减少,繁殖面积缩小。2015年,红碱淖湖泊面积仅为31平方公里,遗鸥繁殖下降到2000巢。  
  遗鸥一腔孤勇地到来,又一腔孤勇地离开,留给红碱淖的,是对自身的生态“反思”……  
  双向奔赴  
  遗鸥的“出走”,给当地生态敲响警钟。  
  为了恢复生态,让遗鸥重新“回归”,神木市当地和科研团队开始作大量的努力,为全力守护遗鸥的“产床”而使出浑身解数。因遗鸥对环境的极度敏感和严苛,保护工作更需要面面俱到。  
  2016年起,一场“湿地保卫战”在神木市打响。  
  为保护好“大漠明珠”,当地开展了红碱淖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并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委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完成了湿地生态、遗鸥保护、鸟类调查、水生生物调查等研究课题,采取人工增雨、河道治理、协调内蒙古札萨克水库生态补水等措施增加入湖水量。  
  红碱淖自然保护区不仅采取河道整治、水质治理、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养殖搬迁、鱼类驯养等生态保护工程,将因水位下降的原湖心岛进行分割,使其重新恢复形成。此外,在每年冬季对湖心岛表面进行整治,确保来年遗鸥成功繁殖。  
  肖红告诉记者,2017年经恢复后的湖心岛,翌年遗鸥尝试性筑巢仅几十巢。经过不懈努力,红碱淖生态不断向好,回归的遗鸥数量逐年攀升,它们在红碱淖湿地“安营扎寨”,重新为这里带来了灵动和生机。  
  2022年,“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经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专家详细统计,2023年,红碱淖遗鸥繁殖数量达4980巢,比2022年增加210巢,是2021年的2.5倍,成鸟幼鸟共达2.3万只,为近十年之最。  
  遗鸥的“回归”和繁殖的稳定增长,是一场与红碱淖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双向奔赴”。  
  据2023年红碱淖遗鸥保护合作组织首届年会公布,红碱淖湖泊面积由2015年的31平方公里增加到37.1平方公里。随着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彰显,红碱淖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3种,保护鸟类种类达195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介绍,今年他们将通过湖心岛生境修复、湖滨湿地治理、鱼类增殖放流、建设鸟类识别系统、加强人员巡护等方式,持续提升红碱淖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努力为鸟类提供一个宁静和谐的栖息环境。  
  从遗鸥的首次发现,到大量繁殖、突然“出走”,再到重新“回归”,红碱淖用23年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佳话。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我还是会一直关注遗鸥,和这里其他物种种群的动态。”  
  今年59岁的肖红一边望着千余只空中翱翔的遗鸥,一边思索着,他知道,以遗鸥为代表的濒危物种,它们所需的生存环境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保护生物多样性依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还需要全人类持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