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备课的张亲霞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3月25日,记者见到张亲霞时,她正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墙上的小白板上清楚地标记着近期的工作安排,各类资料书籍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办公室里不时有学生或老师进进出出。
张亲霞,民进陕西省委会西安外国语大学支部主委,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作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张亲霞从教近30年来,虽身兼数职,工作事务繁忙,却从未离开教学一线,长期担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科的授课任务,几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
用热情点燃学生思想火花
“是偶然,也是必然。”当问及如何对哲学产生兴趣时,张亲霞说,年少时自己就喜欢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或许就是这些思索才造就了她后来追寻哲学之路的“必然”。
1995年,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张亲霞开始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这一个“偶然”,她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想让学生打心眼里热爱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亲霞却能让学生凝心聚神,让思政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有共鸣、回味无穷。
理论课竟然不枯燥?面对记者的疑问,张亲霞笑着拿起桌子上的一杯水举例说,“这杯水的存在,是实体吧。但它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关系范畴,对我、对你,都不一样。”张亲霞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一杯水引申到依法治国,让记者全神贯注地在她的带领下思考、解惑,不由得对哲学入了迷,切身感受到张亲霞如沐春风的语言和思维魅力。
用思政“金课”铸魂育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高校教好思政必修课,对学生影响有多大?
张亲霞的思政课,不仅成为学生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金课”,更成为他们的人生“金课”。不少学生在张亲霞的影响下,甚至转变专业方向,毕业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考研方向,继而走向不同以往的“哲学路”。
本科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李广学,在张亲霞影响下,考取了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如今正准备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在李广学的婚礼现场,张亲霞作为他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被邀请上台为一对新人致辞。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就读的学生,在张亲霞的启发和帮助下,考研到南京大学就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同样因为张亲霞的影响,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改变了自己原本的人生方向。
受张亲霞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学院教师亦是如此。多年来,她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学院讲师张淑茜告诉记者,学院里共有60多位老师,张亲霞基本都能方方面面关照到,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在学术和生活方面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注和帮助,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在创新创造中赓续中华文脉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亲霞始终与古籍做伴,在创新创造中赓续中华文脉。在她看来,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下得了苦功夫,更要坐得了“冷板凳”。
深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献整理和创造性转化,张亲霞先后出版了《韩非子与中国传统政治艺术》《先秦儒家王权思想的历史演变》《〈商君书〉译注》等著作。
聊起编纂《〈商君书〉译注》的缘起,张亲霞坦言,这完全是为了激发年轻人对古籍的阅读兴趣,从2019年开始编纂,到2022年正式出版,其中大量细碎的整理工作是最基本的,最难的是如何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话语去解释古人的话语,立足新时代重新审视商鞅的思想。
在过往的思想研究中,主流舆论认为,商鞅法治是“暴力法治”。但在张亲霞看来,《商君书》话语体系具有独特性,很多非议在于对其本身文本的不够充分理解。只有剥离《商君书》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外衣,才能深入挖掘其跨时代的文化思想内涵。
“我们要用今天的语言理解《商君书》,了解真正的商鞅和法家思想,而不是带着偏见。”张亲霞说。
有业内人士评价,张亲霞对《商君书》的译注,构建起了商鞅思想新时代诠释话语体系,很好地实现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化。
“要以看待新生事物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张亲霞表示,她对陕西的地方性文化尤为关注,今后工作中,她将继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造性转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