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陕西省委会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3年,民建陕西省委会围绕“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议题,先后赴省工信厅等部门和西安、汉中、宝鸡等市开展调研,聚焦问题短板,集思广益献良策,助力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存在问题
一是市场主体弱。目前,陕西装备制造领域千亿级企业仅2家,百亿级企业15家,与先进省份相比,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大企业数量都有较大差距。民营企业参与度低,由于制度机制以及内部分工协作的因素,往往出现项目总师单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导致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能干不让干”,仍然存在“玻璃门”和“旋转门”的现象。
二是盈利能力低。受疫情冲击、全球高通胀及地缘政治冲击等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营业收入下滑、账期延长、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较弱,运营压力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意愿普遍较低。
三是数字化转型缓慢。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高端制造业数字化基础和转型条件较为薄弱,在陕西还有相当一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设备较为陈旧,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覆盖率和设备的工业联网率都较低,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采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精准营销、智能化生产、科学决策等方式尚未普及。
四是配套率较低。部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智能制造的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不足,存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如传感器)、工业软件、新型材料等“卡脖子”问题。配套企业分布较散,工业园区相关配套产业聚集度不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互为依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五是要素保障不充分。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在陕西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财政资金仅给予每户50万元、30万元奖励。研发等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仍未畅通,政策时效无法保证。政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于相关扶持政策不了解,影响政策发挥其应有效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
意见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从国家层面完善规划布局。要全国一盘棋,既要重视产业发展规划,又要统筹区域空间布局。明确各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领域,做到各省发展应有侧重,防止重复建设。二是支持建立“西汉蓉”航空产业带。以西飞、陕飞、成飞为依托,从国家层面成立“西安—汉中—成都”航空产业带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健全跨区域协调议事机制,促进“西汉蓉”在航空产业技术开发、产能提升、零部件制造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陕西和四川航空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合作局面。三是支持在陕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依托陕西在航空航天、电力装备、数控机床、卫星及应用、光伏等领域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明确陕西在这五大领域的战略任务和路径,形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打造产业高地。四是差异化推动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资讯、研发、服务和营销平台与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开发、合资合作、人才交流、兼并重组等方式,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基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设国际标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和服务体系。
(二)强化创新支持。一是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将重大技术成果落地各省。重点支持在陕西设立航空航天、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水平的成果转化中心。二是在西部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业软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解决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三是支持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上升为国家创新平台。先行先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聚合科创服务系统等制度。四是培育高质量科研项目和提升高端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型领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参与政府部门政策编制和科技发展规划,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搭建高端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三)壮大市场主体。一是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央企与地方国企融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数控机床、输变电、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央企的重大项目、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央企与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二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增强对产业园区外企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业态创新,组织实施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线,推动企业向基于智能制造的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完善网络安全屏障,建设综合防御能力体系,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护航。四是完善产业链条。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的方式,开展攻关突破,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水平和稳定性。围绕链主企业,鼓励配套企业集聚,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提高本地配套率,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四)指导民营企业有序融入新赛道。一是编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录(年度版),研究出台贴合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民营企业有序准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如观念、政策、措施、习惯性做法),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家、商会、协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三是应用价值链思维,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一体打造,促进国有和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发展。
(五)提高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和扩大中央财政对企业技改的投入,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积极推动落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研发经费统计“清零”奖励等各级各类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奖励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力度。二是鼓励各省市政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各地举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提高产供销一体化水平,打造产业新名片。通过会展活动有效沟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优化组合,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式发展,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知名度。三是建立国家级省级工业担保融资体系。依托信用中国、工信管理等平台,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形成企业发展评估报告、应收账款净值评估报告、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报告等,提升银行授信能力,推进信用融资,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保障企业人才需求。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大力引进高端装备产业研发设计人才。依托职业院校,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