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赤牛坬村过大年
情景剧《五彩灶台打平伙》  实习记者 马尤翼 摄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正月初五一大早,家住榆林市佳县坑镇的村民张报林拿起直播装备赶往邻村“闹红火”,这几天直播间观看粉丝蹭蹭上涨到20万,他笑称是沾了邻村的光。
  车过佳县35公里偏远处的坑镇,在残雪斑驳的黄土高原,跳出一抹浓墨重彩的亮色。这里就是黄河古村赤牛坬,窑洞建筑群在高坡上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苍茫黄土地上演绎着别样的红火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送灶君、捏花馍、黄酒歌会千人枣糕宴,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情景剧《五彩灶台打平伙》、戏剧秧歌《又是一年春满园》、二龙戏珠闹新春……赤牛坬过大年新春民俗活动好戏连台。
  这么多节目,谁表演哩?全村总动员,几百名村民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就是演员。
  做枣糕、演情景剧、跳秧歌、舞长龙、唱民歌,十八般武艺尽显。参演者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最高龄者92岁,他们喜迎四方游客,一起过陕北大年。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都出在这沟里头……”15时30分,高亢嘹亮的唱腔从广场喇叭中响起,以村落为舞台,用山峁窑洞做背景,将农具变成道具,138名乡亲变装成演员,从起伏的沟峁间缓缓走来,老汉们头系羊肚子毛巾,婆姨们扎着兰花花头巾,肩扛锄头铁镐,手牵黄牛毛驴,在山坡大舞台上演自编自导大型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
  推磨、开荒、打夯、纺线、娶亲、祈雨……68分钟的演出,再现了黄土高原祖辈原生态生产生活图景。
  演出结束,乡亲们掏出姓名印章哈个气,在一个本本上“打卡”,参演一次能赚25块钱,这对老人们来说是个图红火的好营生。
  25块钱的出场费,场场都不含糊。“他们脸上的高兴劲儿和表演感染力好强啊!”身边看演出的游客在感慨“一点儿也不亚于专业舞台剧”。
  “这比种地可轻松太多了,身体锻炼了钱也挣了,我们这个年龄就图个热闹。”78岁的村民高能怀当天参演了6个节目,一天赚了150元,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疲态。
  高能怀说,以前这里是“空心村”,连五六十岁的老汉婆姨们都进城务工了。自从近年来赤牛坬村民俗文旅越搞越红火,在外务工的都回村了,村里无闲人,人人有事干,家门口的“旅游饭”吃着比外面香多了。
  这方戏唱罢,那方打平伙。“打平伙”是陕北流传的一种聚餐习俗,村民共用一个大灶台,有饭圪蹴哈一起吃。游客们在五彩灶台感受“打平伙”的滋味,轮流在大灶台下排队吃枣糕、喝黄酒。
  喝完酸个溜溜、甜个美美的黄酒,秧歌紧接着打起来。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游客们跟着村民甩开膀子,红红火火扭起秧歌。
  “走,女女,跟我到家里坐哈拉拉话。”跳罢秧歌,记者和两位山西游客被身旁76岁的村民张彩莲热情邀请,绕过两个小山沟沟,来到她窑洞小院拉话话。
  “外面冷的,快往炕上坐暖和。”张彩莲掀起门帘招呼上炕坐,拿出瓜子花生就像招呼自家的亲戚小辈。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拉完家常临走时,张彩莲拿出一大袋佳县特色红枣,“快都揣上一把,路上吃,我们这枣甜得很,多拿些吃。”她给每位客人揣满兜儿,在院门口招手送别……
  山峁峁里的真情赢来好光景。近年来,赤牛坬这个偏远村落把“乡土记忆”变为“致富资源”,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但这山峁峁里乡亲们的纯粹朴实却染不上半点商业气,始终都是明个堂堂向着所有到来的游客。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都出在这沟里头……”游客离去时,嘹亮的陕北民歌再次响彻赤牛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