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振国 张世煜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县域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参与体,应当在县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中优化角色定位,有效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应用场”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实践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县级人民政协要理顺工作思路,理清工作脉络,为县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保障提供“应用场”。
县级政协组织直接对接县域内具体问题,了解县情,在制度建构中可以为政策的合理下沉提供经验支撑。一是人民政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为制度的优化拓宽思路。二是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制度落地,县级政协委员来自县域内各个行业,了解实际情况与县域需求,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全方位性”。三是为制度应用提供实践空间,人民政协有别于政府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有内生性的实践韧性,可以以人民政协为民主制度实践起始点进行制度应用,并根据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行为模式,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县域应用的契合度。四是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建构的其他方面提供思路,形成县域着力点并进行扩散,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二、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发动机”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建构中要发挥县级人民政协的协商职能,充分发挥政协“发动机”的作用,不断提速增效。
一是要强化县级政协的角色认同。目前县级政协在县域政治架构中有着较大的认知提升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将成为政协组织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强化自身认同的重要契机,利用民主监督与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提升政协组织话语权,能够更好地反映县域内的真实民意。二是要提升县级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通过岗前培训提高其重视程度与专业水平,并根据实践经验形成规范化协商程序与具体范本,增强可操作性。三是要通过民主协商配合带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事务的落实,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性”,五力共发,整体性推动县域社会主义民主事业迭代升级。四是要保障县级政协提案落地生效。要注重选取切口小、关联广、针对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开展协商,提升人民群众在政协实践中的获得感,不断为县域协商民主实践注入新动力。
三、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的“加湿器”
基层民主的优化升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县级政协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潜能所在。目前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在平台、人员、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问题解决。
一是要将实践平台下沉,把县级政协会议开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与田间地头去,开到急难忧困的建设现场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拓宽县级政协信息沟通渠道,优化升级线上服务平台,形成立体化工作模式,保障群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二是要搭建与群众的“连心桥”,政协委员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通过调查走访、政策宣讲与实地考察等形式,加强委员与所属界别群众沟通并进行及时总结交流,形成高质量的提案建议。三是政协委员制度化下沉至基层自治组织,发挥政协委员资源优势,与地区需求进行匹配,助推县域经济文化等资源整合;进行“包片”“包区”地责任划分与落实,在参与属地基层民主事务的同时为地区发展寻求新动能,以点带面推动整体进步。四是合理化设计县级政协委员的名额配置与选拔方式,将更多的资源倾斜给基层,形成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委员队伍,为县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粘合剂”
县级人民政协承担着县域内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要深刻领悟百年统一战线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首先要发挥县级政协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共识。县级政协组织要通过党建引领、思想引导、制度建构等多重手段共同作用,求同存异,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保证一致性。其次要健全完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工作机制,在充分了解具体县情的基础上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整合人才资源、汲取人才智慧、发挥人才效能,规范和强化多党合作。三是要落实优化与社会团体的联系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作为政协参加单位的作用,广泛团结各界人士;探索虚拟群体参与机制,形成立体作用,拓展政协发挥作用的空间。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