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中市南郑区政协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是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要求。2022年4月,汉中市南郑区政协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视察调研,并赴西乡、城固等县学习考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好做法。同时,就全区农村三产融合中存在的发展理念滞后、发展层次较低、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动能不足、融合发展品牌效应亟待提升等问题把脉开方、建言献策。
意见建议
(一)创新思维,高质量谋划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镇村要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的转变。二是干部要在解放思想中担当作为。要从解放思想上破题,切实解决干部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问题。要跳出盆地思维定式,率先对标找差、率先革故鼎新,在解放思想中找出新办法、新答案、新出路。三是要以规划为引领。要把乡村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结合全区各地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传统文化、产业现状、市场需求等,高起点编制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高标准、高层次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提升改造省市级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出一张张南郑特色的“农业名片”。
(二)做优做强,推进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态势。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整区推进工程,建立从种植、养殖加工到物流、营销的完整产业体系。扶大扶壮扶强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做足做深特色文章,千方百计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一二三产业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销售、品牌建设等领域。三是依托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科学布点、系统整合、全面覆盖,建成南郑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四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亮点。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学研”的发展模式,建成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
(三)多元融合,激活新型经营主体新动能。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经营主体质量。创新开展实训式、分段式、案例式、体验式、游走式教学,强化农业科技应用,提升品牌创立、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培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为经营主体输入新鲜血液。二是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综合服务组织为支撑,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形成关联紧密、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建立形式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股份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红利”。鼓励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收益分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品质兴农,把“小产业”做成“大品牌”。一是实施品牌信息工程。把历史、民俗、田园、康养等元素内涵融入到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中,使农业品牌有文化、有底蕴、有魅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品牌信息快捷传播。二是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弘扬金正米业、江南油脂、黄官黄酒、红庙山药、绿娇子茶叶、高庄棕编等一批特色品牌,强化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推动产地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聚集区,促进农产品品牌消费。三是实施品牌整合工程。坚持发展本土品牌与引进品牌相结合,支持中小品牌抱团发展,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持续做大做强粮油、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中药材、果业、渔业等南郑农业品牌。
(五)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一是构建土地保障体系,盘活资源挖掘潜力。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鼓励集体、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三农服务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广泛吸纳和聘用大学毕业生、新型经营主体骨干、村“两委”干部、社会能人、乡贤、返乡青年等到基层就业创业,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广开门路,招才纳贤,及早解决农业技术人才奇缺问题。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强整合财政分散在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的涉农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奖励、配套等方式,重点对农产品加工、种养殖、物流、农贸市场、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等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主体培育、品牌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给予扶持,增强引导和激励效应。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持续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