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研究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制定好我省《若干措施》,2022年5月,省政协组织3个调研组,先后深入我省关中、陕北、陕南8市16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研问卷等形式,做到全省所有市县摸底调研全覆盖。查找问题短板,总结各地解决市县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问题的经验做法,为提升全省市县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建言献策。
存在问题
(一)对政协工作认识不够到位。一是自身职能定位不清晰。一些市县政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深入,对人民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认识把握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定性模糊、职能模糊、责任模糊、工作方式模糊等问题。二是对“两个薄弱”问题的认识有偏差。有的市县政协把破解“两个薄弱”问题片面理解为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二线”思维普遍存在。部分政协干部对政协是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认识不够,务主业、抓创新、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二)协商建言工作不够有效。一是协商选题不精准。有的协商选题缺乏调研论证、沟通互动,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不对焦。二是调研质量不高。问题导向不鲜明,“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依然较多,意见建议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三是协商机制不完善。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对提案办理、民主监督、协商结果运用等缺乏明确规范,提案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依旧存在。四是协商方式滞后。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网上协商、“微协商”少,网络议政等新的协商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三)凝聚共识缺乏思路办法。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市县政协普遍存在重建言资政、轻凝聚共识,重加强学习明共识、轻协商交流聚共识,重凝聚委员共识、轻面向社会传播共识的现象。二是制度机制不活。对如何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等问题,还缺乏研究和相应的制度机制保障。三是途径方法不多。多依托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培训等既有方式和传统做法开展凝聚共识工作,结合实际探索新途径、新载体还缺乏有效思路和办法。
(四)服务基层治理有待规范。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对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缺乏政策安排和制度规范,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缺乏明确定位。市县政协普遍在镇街设立了学习组、联络组、委员工作室,但职责不明晰、职能界定模糊,在“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上尚未形成系统思路。三是缺乏组织保障。镇街政协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经费保障,难以发挥基层协商平台作用。
(五)力量薄弱问题仍然突出。一是政策执行不够到位。目前,还有部分地方没有落实“将地方政协机关列为同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委统战部部长兼任同级政协党组副书记”等规定。二是干部队伍老化严重。市县政协机关干部交流、选拔和任用机制不活,进得多、出得少,干部队伍老化严重。三是严重超编与工作力量不足并存。
(六)政协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学习不深不实。一些市县政协把“书香政协”建设简单等同于委员读书活动,存在“委员读、干部看”的现象。二是专委会作用发挥不够。有些专委会对本领域职责任务缺乏深刻认识,不能很好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谋划年度工作不够科学,联系服务委员不够紧密,组织委员活动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三是机关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少数机关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机关作风建设与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意见建议
(一)着力强化党的领导。市县党委要把政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委常委会会议定期听取政协党组工作情况汇报等制度,加强对政协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情况的督促检查,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市县政协党组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政协工作融入中心大局,构建党委领导支持、政协主动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全力打造“秦商量”平台。按照“品牌共建、平台共用、成果共享、工作共进”的思路,加快建设“秦商量”平台,有效统揽全省政协各类协商议政活动,打造富有陕西特色的协商议政新品牌。基层委员工作室、学习组、联络组联通“秦商量”端口,真正使基层协商、日常协商、“微协商”深入开展起来、活跃起来,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市县党委、政府要重视“秦商量”平台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和反馈,针对找得准、提得实的问题和建议,能及时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加快研究。鼓励支持市县政协以“秦商量”平台为统领,创新各具特色的搭台协商形式,切实形成四级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全面参与的生动局面,实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不断提升凝聚共识实效。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协《关于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平台载体、工作实践创新。用活用好“书香政协”、政协委员学习教育基地等载体,引导委员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最大程度凝聚共识。重视社情民意信息中的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问题,及时反映意见建议,推动形成共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功能,在史料收集、编纂和宣传中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探索运用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委员接待日、“双走进”实践活动,以及“委员说”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团结引导、解疑释惑工作。探索建立凝聚共识工作评价机制,积极培育和厚植凝聚共识文化,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整合机构人员力量。支持有条件的市县政协设立信息中心、委员服务中心、文史馆等事业单位,理顺政事关系;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管委会)设置政协工作联络机构,创设基层政协履职的有效载体和抓手。认真研究解决市县政协工作力量不足问题,推动解决“一人委”问题。
(五)优化委员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委员培训制度,推动委员考核管理科学化,全面建立履职档案,完善考评指标,把委员履职情况作为换届是否继续提名的重要参考,完善并落实好委员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委员激励机制,对在政协年度履职工作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委员进行表彰。完善委员联络服务机制,为委员更好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六)创新搞活制度机制。探索建立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明确委员工作室、学习组、联络组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规范委员工作室建设,推动市县政协因地制宜把委员工作室建在社区中、嵌进产业链、搬到互联网。健全专委会工作机制,推动专委会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完善联系指导工作机制,建立协商议政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作办法,推动协商议政从注重“说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形成哪些成果”“达到什么效果”转变。
(七)改进作风激发活力。大兴学习之风,强化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学习,切实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立重点调研课题征集、领导干部带队调研、调研成果交流分享等机制,确保调研工作落点更准、着力更深、成果更好。大兴干事创业之风,强化“三项机制”落实运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和动力,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