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源在给学生们讲红色故事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殷博华 “愿我生命的钟摆,能够定格在这三尺讲台上。”今年92岁的杨清源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毕生的愿望。
杨清源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1年2月,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天气下,他和战友们冒着鹅毛大雪,背着枪和子弹,踏过八九十里的雪路,奔赴“三八线”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当时,为了躲避敌机,志愿军战士只能夜间行军。
在朝鲜的日子里,杨清源曾抱着80斤的炮弹箱冲向前线,多次死里逃生。尽管已过去多年,但谈及战场上的经历,他仍然历历在目。
1990年,杨清源从陕西师范大学退休后,一直关心和爱护年轻一代。退休32年来,他先后义务为239所学校作了338场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听众将近20万人,还多次用退休金购买文具和米面油到社区慰问贫困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让大家方便受教育,杨清源坚持义务宣讲和送教上门。“我想通过宣讲,把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告诉年轻一代,引导他们追溯革命源头,牢记祖国发展的艰苦历程和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事迹。”杨清源说。
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抗战精神永存》《抗美援朝精神永存》,到《共产党带我们圆了奥运梦》《抗震救灾精神永存》……随着革命精神在时代发展中蕴育出的新内涵,杨清源的宣讲报告也与时俱进。
去年4月,杨清源应邀走进西安邮电大学,为第十四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那时,我们吃野草食不果腹,一进‘三八线’后,有两次我差点丢了性命”“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小学时跟着老师满大街宣传抗日,日军轰炸西安的时候,我就躲在西门的门洞里”……
杨清源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见闻以及退伍后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时任西安市市长方仲如给自己回信的故事。
1951年,远在前线的杨清源给时任西安市市长方仲如写信报告前方的胜利消息。“起初,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市长居然给我回信了。”杨清源回忆道。
“杨清源同志,十月一日来信收到了,从来信里看到你热爱祖国、英勇杀敌的精神……”方仲如在回信中表达了敬意,鼓励大家继续前进。拿到回信后,杨清源立刻兴冲冲地把这封意外回信念给防空洞的战友们听,战士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营养剂。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努力替您完成强国之梦。”一名学生在听完杨清源的报告后激动不已,一个劲儿邀请他合影留念。杨清源说:“只要我的宣讲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再累都是值得的。”
为了增强宣讲效果,杨清源多次向陕师大教育学院的教授请教,并创造出了一套“三结合”的讲课模式。“作为主讲人,我会提前写好辅讲材料,先授予辅讲老师,以便讲座现场穿插配合,再选一名学生在结束时谈心得,这样会大大提高授课效果。”杨清源笑着说。
记者在杨清源的书房中看到,地上、桌上、书柜上堆满了讲课道具,一把木制大刀最是吸引人。课堂上,他时常挥舞着木刀教孩子们唱《大刀进行曲》,讲到红军四渡赤水时,还会拿出提前画好的地图,通过一个个红蓝箭头,把孩子们带入紧张的战局氛围中。
多年来,杨清源一直把开国元帅叶剑英的诗句作为座右铭——“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他说,希望自己的黄昏之光能在青少年身上多留一些,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聆听报告了解革命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