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话说西安北大街
位于北大街的和平电影院

  □ 李永安
  西安北大街南起钟楼,北至安远门,全长1800米。北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早在明洪武年间,西安城墙进行拓建,建起了北门和南门,自此北门与南门取直,北大街初步形成。清时,北大街南段称钟楼北大街,北大街北段称北门北大街。民国时期,北大街修成石子路,称北大街。西安解放以后,1953年对北大街进行拓建,铺设成水泥路。1966年,北大街改名延安路,1972年又恢复原名。
  浓浓的商业气氛
  西安北大街是我记忆最深的一条街道,满满都是回忆和亲情。上世纪60年代,这条街道上高楼还很少,除邮电大楼、报话大楼和通济坊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外,大部分都是一二层的临街商铺。在我的记忆里,北大街是风味购物一条街,这里有着名吃和门类齐全的购物商店。进了北门直到二府街口,有杂货铺子、菜店、文具店,以及做鞋铺子和铜器制品店。铜器制品店里摆满了各种铜器制品,有铜壶、铜盆、铜瓢等,店里的老工人制作铜器是现做现卖,敲敲打打的声音老远就能听见。铜器制品店隔壁还有一家铁匠铺子,铺子不大,前边打铁后边住人,整日炉火通明,从门口路过就能听到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打好的锄头、铁锨、镰刀、铁链等铁器就挂在门口。
  过了糖坊街口,有一家北大街时新服装店,属于前店后厂的模式,我的母亲退休前就在这里工作。记忆中这家服装店有三间门面宽,前面是营业厅,摆有两个大案子,主要是接活取活。后边是一个二层小楼,里面上上下下放满了缝纫机和裁衣案子,进到车间里就能听见“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当时的缝纫机已改成电动马达带动,速度比较快,生产任务很大,每天仿佛有做不完的活。那个年代,很少有人在商店里买衣服,大多都是买了布料到服装店加工。记得过去西安四条大街上有许多家服装店,北大街有时新服装店、光明服装店、东亚服装店,东大街有人民服装店,解放路有解放服装店,南大街有富康服装店,西大街有锦绣服装店,钟楼下有红旗服装店等。不过,由于时代变迁,西安街头的服装店已基本消失了。
  在我的记忆里,北大街不仅商铺多,快到青年路口的地方,还有邮局、照相馆、石灰店、甜食店、食品店等。当时北大街上规模大一点的商场并不多,要说最有名气的,当数西安北大街商场了。这个商场地处莲湖路与北大街的交会处,始建于1968年,1970年正式开门营业,开始叫延安路商场,后又改为北大街商场。对老西安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北大街商场的。1978年,我在西安市百货公司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经常去北大街商场采访写稿子。2007年,北大街商场因建设地铁拆除。
  北大街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印象最深的是位于青年路口的安远食堂,是一家大众食堂。这里的馄饨、荤素肉面味道很好,还有大圆油旋馍,里面放着葱花,刚出锅的热气腾腾,咬一口香气四溢。在北大街快到二府街口的地方,还有一家小炒泡馍馆,店面很小,进门处摆着锅台,里面只能放四五张桌子,每到饭口,店门口就被顾客围得实实的,只听见炒瓢啪啪响。操作的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厨师,白胡子长长的,厨艺很好,来吃饭的人很多,去晚了就不卖牌子了。记得有一次,我来晚了,没有肉了,老厨师说:“你掰馍,我用鸡蛋给你做。”我吃了一顿鸡蛋小炒,那个味道真香啊,至今难忘。
  老西安人还一定记得北大街上的花木兰食品店吧,后改为中华食品店。在我的记忆中,这家店的蛋糕和糖果一类食品很有名气,店里顾客很多。过去二府街口的羊血泡馍也是一家老店,这个泡馍馆面积不大,房子狭长,有两个门,一个开在二府街口,一个开在北大街上。进到店里,迎面一个长条桌上放着一摞摞的粗瓷大老碗,这个碗最多可盛四个坨坨馍,那时候人的饭量大,泡三四个馍很正常。端上来的碗里有羊血丝、细粉丝、豆腐块、红辣子面,满油油的一大碗,麻辣喷香,吃得人满头大汗。这家店是24小时营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青年路文化用品仓库值夜班,后半夜下班就经常和同事们骑着自行车到二府街口吃羊血泡馍。深夜,寒风凛冽,每人吃上一碗羊血泡馍,才缓缓骑车回家去。现在的老西安人还时常谈起二府街羊血泡馍馆,仿佛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有文化底蕴的街道
  北大街还是一条很有文化气氛的街道,在路的东侧,有古典建筑色彩的建工楼、和平电影院、出版社、新华书店、广电大楼、人民剧院、报话大楼等,路西还有五四剧院。位于北大街的和平电影院建于1955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每次包电影就在和平电影院。参加工作后,单位的包场电影也在和平电影院。在我的印象里,和平电影院的设施还是一流的,进到影院门里是宽敞的大厅,向南走是长长的休息厅,墙上张贴着各种各样的电影画片,还有宽敞舒适的放映大厅。过去那个年代,电影票很难买,售票房门口经常站着许多等票的人。
  北大街的五四剧院也是较有名气的,这家建于1954年的剧院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题写院名。我小的时候,父亲从外地回来,看到五四剧院有演出,就带着我们到这里来看戏。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单位系统在五四剧院举办了一场文艺汇演,我登台领了创作奖。
  位于北大街西华门十字东南角的西安报话大楼,是西安早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59年,1963年竣工使用。说起来,报话大楼和西安人有着很深的感情。过去,我住在西安青年路的老院里,每天晚上都能听到报话大楼报点的钟声和“东方红,太阳升”的音乐旋律,让人心动不已。每次从西华门十字经过,我都要深深地看上一眼西安报话大楼。如今,西安报话大楼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标志性建筑。已经深深印在西安人的心里。
  说起北大街,还有过去的通济坊大楼,这座大楼地处北大街中段东侧,建于1936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拆除。通济坊大楼共有三层,大楼中间有个门洞,可以行人走车,一直往后走,就是通济中坊、通济北坊、通济南坊三个小巷子。1978年,我从西安市文化用品批发部青年路仓库借调到西安市百货公司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公司办公地点就在通济坊大楼的二楼,一楼是大百货批发部。这座楼房内部是一个转角楼的结构形式,中间天井是玻璃全盖,光线比较好。楼里的房子全是木质结构,木楼梯、木地板,走起路来咚咚地响,整层楼都能听见。每个房间还有一个西式壁炉,这是冬季取暖用的,壁炉烧起来,整个墙和屋子都是暖洋洋的。我记得通济坊大楼的房子很高大,夏天屋里很是凉快,我在这里工作了约有5年时间,留下了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