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发挥信息产业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智能、更智慧,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有品质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按照省政协年度调研视察计划,去年6-7月,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就“加强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助推高品质生活”议题,先后组织调研组赴河北、天津学习考察,到西安、渭南、榆林等地调研,进一步了解我省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整体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存在问题
(一)认识理念有待提升。新型智慧城市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精准把握城市运行情况,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控能力的新型城市形态。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各地普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原则、方法、步骤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存在将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常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偏差,简单地将现有行业信息化冠名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二)统筹力度亟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目前,我省统一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组织保障和运转机制还不健全,职权责边界需进一步厘清,城市智慧化建设项目审批缺乏统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单一,建设资金短缺,多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入比例偏小,发挥作用有限。
(三)数据资源共享不畅。推动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是关键。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各部门、各行业过于从自身角度强调管理和数据安全,多部门分头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平台,各平台间存在数据孤岛,信息资源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强、工作推动有空隙,各市(区)信息系统与省建、国建信息系统对接不畅,数据共享有壁垒。同时,数据资源体量较小,数据智能处理水平不高,城市智慧彰显不足。
(四)数字赋能尚有不足。近年来,我省各市(区)在城市管理、惠民服务等领域开发了大量的智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类智慧应用平台数据源维度单一,数据分析挖掘深度不够,数据融合创新利用水平较低,作用发挥有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等创新场景中应用不足,数字赋能城市管理的效果不够明显。县级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有待加强,数据安全缺乏统一规范,信息安全形势不容忽视。
(五)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涉及大量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我省与之适应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且分布不均,市、县两级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短缺、从业人员新手多、业务能力不强的现象,同时受机构编制限制,高层次、有经验的人才难以补充,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城市人才相对富集,其他市(区)的人才则比较匮乏。新一代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意见建议
(一)强化认识,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各级政府应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增强对智慧城市概念等关键问题的认同,进一步明确城市智慧化管理的前景目标、内涵要求、方法步骤,在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分工协同,把握正确方向。二是统筹需求、分级分类,一体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针对城市的地理区位、产业特色、经济生活水平等不同特点,做好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着力抓好规划和标准落地实施,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充分发挥省级智慧城市专家智库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法规标准、重大项目建设和智慧化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撑。
(二)理顺机制,形成共管合力。一是发挥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省级统筹力度,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组织机制,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责任机制。二是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协调协作,提升工作效率,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加大城市智慧应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统筹建立省、市两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互联网+”等相关资金支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重点支持示范效应好、应用需求迫切的创新应用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全局性的重点项目。四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紧张问题。
(三)整合资源,促进数据共享。一是政府牵头、统筹需求,把建设完善省级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先行推进,提升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使用水平,提高数据资源标准化程度。二是探索构建面向数字孪生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加大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力度,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数据资源深度共享和跨领域协同应用。三是加强省、市、县之间数据共享,推动省级政府数据回流市级政府,推动部、省垂直系统涉及各市的数据资源向各市开放,逐步把数据资源归集范围扩大到县(区),解决市、县(区)数据资源使用难的困境。
(四)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把数字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强化城市数字化治理科技供给,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尽快推进大数据立法工作,加大大数据行业应用安全性研究,为数字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基线。二是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完善我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全省5G基站规划和建设,加快各行业与5G业务深度融合,统筹推动全省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不断夯实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三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各级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营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四是发展智能化+城市管理。加快各级“城市大脑”建设,建成各市、县智慧城管综合平台和数据中心,完善网格化城管长效机制,建立一体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市容管理、违建治理、公厕管理、垃圾分类等全领域城管业务智慧化精细化。五是拓展和深化智慧应用场景。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加速数字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数据创新应用水平,重点推进智慧小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高水平智能应用,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扩大示范宣传效应,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五)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支撑。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深化与海内外知名企业、创新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智慧城市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二是深入挖掘省内高校的大数据智能化资源,提升研发能力和行业应用能力;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建立信息化人才实训基地,利用项目带动业务培训,培育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三是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新技术应用、新管理理念等培训力度,促进领导干部的思维理念更新、信息素养培养和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