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灭血吸虫的会战中,血防工作人员在找钉螺。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庆祝消灭血吸虫病的盛况。全公社的社员集中在一起,召开群众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齐鸣、鞭炮震天,世世代代饱受血吸虫病侵害的人们载歌载舞,充满了幸福的喜悦
□ 余春明 “借问瘟君何处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里的诗句。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主席看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这组激动人心的诗篇。
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就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肆虐。我的家乡鄱阳湖边的村庄里也流行这种病,“大肚病”是家乡人对血吸虫病的俗称。
时任卫生部长魏文伯在其编写的《血防“三字经”》里说,“血吸虫,害人精”“男不长,女不生”。记得小时候,我所在的农村人人都有血吸虫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罢了。初期病症并不明显,除了体温略高、精神状态不好之外,并不影响劳动和生活。慢慢地病情加重,出现肝腹水。腹水越积越多,肚子一天天增大,致使肝脏功能基本坏死,生命也就走向终结。
血吸虫的传染方式非常独特。血吸虫的卵由人畜的粪便中排出,在浅水中孵化成幼虫,幼虫钻进钉螺里发育,变成成虫后返回水中。人畜在水中活动时,成虫就会钻入人畜的毛细血管里,进入血液,危害人畜的生命。
由于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不好,血吸虫病在鄱阳湖水乡发病率极高,生活在这里的村人几乎无一幸免,有很多村庄因为血吸虫病整体灭绝。现在沿湖很多地方只有村名,不见村庄。我们村周围就有名为“谢家湾”“曹家埦”“董家塘“”孙家塘”和“郑家塘”的地方,应该就是当时存在现已消亡的村庄。有的村子原先是大村庄,现在只剩下几户,比如大队部所在的王三坝,本名王三百村,据说有三百多户人家,解放初就只剩六户,且大多是后来从外地迁来的。
听父亲讲,我外祖父就是患大肚病去世的,去世时还没有五十岁,正值壮年。外祖父临死前受尽了折磨。当时的郎中无法治,为了减轻外祖父的痛苦,只能用针管插进他肚子抽水。后来,也无钱请郎中了,外祖父就自己拿女人纳鞋底的锥子生生钻进去放水,这种痛苦旁人无法想象。外祖父就这样被血吸虫夺去了生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对血吸虫预防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都在卫生部门专门设立了血防站,由血防站负责血吸虫病的治疗和防治工作。这种机构一直延续至今。在血吸虫病重疫区,以大队医疗所为单位,由县血防站派医生对所有血吸虫病患者分期分批进行免费治疗。记得开始是每天一次静脉注射,后来是每天口服一次药丸,连服一星期。有一段时间还采用了喝麻油(油中掺有药物)疗法。我当年只有十几岁,也因这个病在大队部住了一星期。
血吸虫的幼虫要依靠钉螺作为温床才能繁殖为成虫,那时候的预防工作就是从消灭钉螺开始的。
现在想起当年灭钉螺的场面,我还会感到非常激动。在秋冬枯水期,一个公社的全部劳动力集中在鄱阳湖的某一滩涂上,像种菜园一样,铲起草皮,将一畦地的土挖起,平铺在另一畦上,打结实,草皮上的钉螺全部被深埋于土底。等到来年春天汛期,湖水涨上来了,就在土坝上和下面的沟里撒上一层灭螺药。这种方法很管用,连续几年,钉螺就遭灭顶之灾。没有了钉螺,血吸虫病自然也就灭绝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庆祝消灭血吸虫病的盛况。全公社的社员集中在一起,召开群众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齐鸣、鞭炮震天,世世代代饱受血吸虫病侵害的人们载歌载舞,充满了幸福的喜悦。
近五十年过去了,家乡再也没有大规模暴发过血吸虫病疫情。虽然前些年出现过少数患者,但当地政府及时加强整治,血吸虫病很快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大肚病”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