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这是作家贾平凹对陈炉古镇的描述。
黄土高原沟壑间,铜川市印台区东南15公里处,贾平凹笔下这个炉火长明、世世代代烧制瓷器的古镇就坐落于此。陈炉古镇是国内唯一遗存“炉火千年不绝”的耀州瓷窑场,被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穿越时空,悠长“瓷音”还回响在今天的陈炉吗?记者走进古镇寻找答案。10月4日上午10时,王家瓷坊第六代传承人王战军一声呐喊,敲响手中的瓷器,发出律音,兴致勃勃地向游客介绍陈炉独有的蓝花花高把子“大老碗”,勾起众人兴趣,随后开始揭晓“耀州四宝”——倒流壶、良心壶、凤鸣壶、公道杯的奥秘。
“陈炉周围拥有丰富的制瓷原料资源,这些资源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持,为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战军说,陈炉陶瓷生产的工艺是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工艺之一,取料、和泥、拉坯、刻花、施釉、烧制等环节,都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点。
王家瓷坊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记者走进瓷坊,只见两排矮桌上制陶转盘正匀速旋转,前来体验的游客举着一双双满是泥巴的手,时不时蘸点水,在制陶师傅的帮助下,一团团黏软的黄黏土逐渐有了独特的造型。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制作陈炉陶瓷,王战军倍感欣慰。出生在陶瓷世家的王战军,1996年下岗后与妻子开办了瓷坊。如今瓷坊越做越大,截至目前,已吸纳了当地16个制陶人。王战军夫妇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技艺培训,传承着传统制瓷工艺。
近年来,陈炉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挖掘非遗传统项目,组织非遗传承培训,丰富非遗活动内容,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镇有手工陶瓷工坊26家,从业手工艺人200余人,带动600余人从事陶瓷制作工作。
罐罐垒墙、瓷片铺路,记者行走在古镇,看到这里的居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瓷都“物料”的作用,用陶罐、瓷片等垒砌了一座座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窑洞,“你家的窑背我家的院,院内再把房子建”,千年瓷艺,在陈炉古镇的一砖一瓦中都散发着传承的光芒。
中秋祭窑节刚过,在窑神的护佑下,陈炉的制陶手艺人干活更有劲了。陈炉古镇景区讲解员王薇告诉记者,陈炉的祭窑节一年有春秋两次,是当地传统民俗和祭祀文化,也是当地居民祈盼“炉炉火候到、窑窑出精品”的重要时刻。因为纯手工烧制的过程神秘莫测,开窑有“宝”预示着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窑变过程可遇不可求,这也是每年陈炉古镇祭窑节的意义所在。
“光烧窑就需两天一夜,即使万件相同的陶坯进窑,出窑时釉面也没有雷同的。”童家瓷坊负责人童胜利赶了几个大夜,盯着烧制全程,要控制温度曲线、火口的大小、炉内正负压的转换……一刻也不得松懈,今年54岁的童胜利从上山采料到制泥揉泥、配釉料、拉坯修坯、上釉绘画,再到最后的烧窑,都是亲自完成,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呵护着每件作品。
从小耳濡目染制瓷的童胜利自20岁起继承家业,前些年,童胜利敏锐地捕捉到当地瓷业主供茶具的稀少,便着手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他用茶叶末釉的烧制技术多次进行实验,以求达到最受消费者喜欢的釉色。如今正赶上茶文化的兴起,童胜利特制的茶叶末釉大受青睐,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说起30多年的制瓷经历,童胜利感叹道:“市场需求变化很大,以往瓷器以工艺品装饰为主,如今人们更注重实用性,茶具、酒具、餐具等器皿的需求量增加,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老匠人逐渐退出了制瓷行业。面对市场的挑战,坚守下去并不容易。”
虽有部分老瓷坊创新升级为集制作、学习、体验、参观于一体的非遗瓷坊,但不少手艺人透露,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年纪大的手艺人相继去世,加之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导致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童胜利也面临这一难题,他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却志不在此,而自己年事已高,手下年轻学徒大多吃不了苦,嫌这个活又脏又累便放弃了。今后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来继承手艺,让他十分担忧。
曾担任铜川市政协委员的王战军也提出希冀,虽然省内部分高校和技校尝试开设了陶瓷专业和陶瓷人才培训项目,但培养具有全面陶瓷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陶瓷人才还需更多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和土为坯,转轮就制。传承发展传统陶瓷技艺,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镇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艺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出于保护环境的考量,镇上附近特有的坩土原料开采受到限制,造成特殊工艺的原料供应不稳定,并且传统的烧制方式——柴窑和煤窑已禁止使用,转型为液化气或天然气的气炉以及电炉来替代,清洁节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气窑温度稳定,烧制时间短,釉面结晶不彻底,而煤窑烧制时间长,且窑内一直处于升温降温的循环,有利于结晶釉的出现,这种釉料能够呈现强烈的艺术效果,极大提高了陶瓷产品的附加值。
“对我们内行人来说,现代方式和传统方式烧制出来的产品效果差别很大,同样一个产品,柴窑烧制能卖到五六百元,但用气窑烧制只能卖到几十元。”一位手艺传承人说到这里,一声叹息。他希望,通过保护传统技艺和创新性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非遗的陈炉制瓷“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让千年炉火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