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聚智献策促改革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综述之三
  □ 记者 白瑶 李荣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安排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9月26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与会人员聚焦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改革任务,积极协商议政,提出务实之策。大家表示,要充分发挥委员优势作用,立足行业领域,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难点堵点问题,谋良法、出良计、献良策,助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写意”变成“实景画”。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在提高医疗保障基金统筹层次上持续用力。”在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常委、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左车宁建议,应加快实现我省职工医保基金省级统筹,进一步加强基金共济能力,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保障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同时,要加快建立省级基金调剂和风险平衡机制,给予基金风险逐年增高地市一定的风险调剂补偿,平衡地区间医疗风险差异,解决医保待遇不平衡、改革不同步等问题,推动医保制度的稳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陕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用心用情营造良好人才生态,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显现。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健全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让人才活力竞相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省政协常委、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芳表示,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握人才时代特征,用好改革方法,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健全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健全科学管理与优化配置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所在。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对民营经济深化改革作出新部署,提出“完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的任务要求。
  省政协常委、万科西北区域事业集团首席合伙人郭继勋建议,应聚焦民营企业关切,建立“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实现政策统一发布,兑现渠道统一明确,解决惠企政策缺乏统筹管理、政策审批流程繁琐等难点问题,并对不同经济主体自动适用相应的政策,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制定,配套政策精准滴灌,解决“大水漫灌”式出台政策、政策配套的奖补资金无法产生最优效益等问题。同时,通过设计政策质询模块和合同履约模块,做到问题反映统一受理,合同履约严格监管,解决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监管不足等问题。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对陕西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健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机制,健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完善通道平台枢纽支撑体系、外贸外资外经外事联动体系、制度服务环境保障体系、横向经济技术协作机制,落实好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以来,我省积极把握机遇,不断扩大与中亚五国多领域的交流合作。”省政协常委、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元作建议,要夯实陕西—中亚合作机制,扩大双方经贸“基本盘”,完善产能合作机制,支持头部企业在中亚打造“陕西品牌”,进一步扩大优势产品进出口,促进商品贸易做大做强。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建立陕企出海“合力团”,延伸能源产业链合作,并完善企业海外投资促进和利益保护机制,建立涉外商事法律服务机构,切实保障海外陕企合法权益。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守护中华文脉、文旅产业发展、网络综合治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从这些年我省文旅产业发展数据来看,虽然文旅产业发展处于上升期,但旅游收入不高,且县域文旅产业潜力尚未完全开发。”省政协常委、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建议,应以临潼区为试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明河暗路”建设,针对兵马俑保护区、姜寨遗址、秦东陵等重点区域,打造西安特色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探索国际艺术品交流、文物拍卖与交易、文化金融、国际演艺等文旅产业,推动临潼建成文旅高地。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保护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更好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结合商洛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省政协常委、商洛市副市长苏红英建议,应完善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省域内生态保护多元补偿制度,协调推进跨省保护补偿,并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专项课题攻关,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生态资源和资产抵押质押融资创新,打造生态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建立经营性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