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联组讨论发言摘编
  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雷秀娟:
  牢记使命职责 提高履职能力 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风采

  一、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始终做“政治明白人”。作为政协委员,必须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初心,持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参加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加强对界别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切实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始终做“改革推动人”。作为政协委员,就要聚焦改革目标,勤学习、善钻研,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把党政所需与委员所长紧密结合起来。就要聚焦改革重点,紧盯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等中心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协商议政,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要聚焦改革任务,自觉履行民主监督职责,助推中共陕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各项安排部署落地落实,把“委员作业”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
  三、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始终做“群众贴心人”。作为政协委员,要注重从恒心入手,立足自身所在领域,把基层情况摸清楚,把群众需求研究透,把对策建议提扎实,不以历久而淡忘,不以敷衍而辄止。注重从换位入手,持续加强同界别群众沟通联系,扎实做好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工作,“不以贫穷而漠视”。注重从细小入手,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可感可及的“身边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中国共产党很亲、人民政协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省政协常委、万科西北区域事业集团(BG)首席合伙人郭继勋:
  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 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一、打造“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构建红利直达快享机制。建议参照“秦政通”等平台,聚焦民营经济主体关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推动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不同主体自动适用相应的政策,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制定,配套政策精准滴灌,解决“大水漫灌”式出台政策、政策配套的奖补资金无法产生最优效益等问题。通过设计政策质询模块和合同履约模块,做到问题反映统一受理,合同履约严格监管,解决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监管不足等问题。
  二、增强金融税收政策支持,构建财税支持长效机制。针对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对待的现象,建议在金融政策方面,推动银行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管理长效机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快落地各渠道融资支持举措,落实好财政贴息奖励奖补政策,鼓励担保公司下调担保费率,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入。在税收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以物抵债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减免接收、处置环节的契税、印花税等,顶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
  三、破解拖欠账款问题,构建纾困解难长效机制。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我省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出现融资艰难、回款缓慢、现金流断裂等情况。建议政府成立纾困办公室,与法院、税务、市场监管等单位形成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拖欠账款信息定期披露、定期指导、主动执法制度,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健全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在考核内容中增加是否拖欠市场主体的欠款,促进地方政府和国企真正重视问题的解决。
  省政协常委、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元作:
  深化中亚五国合作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一、夯实陕西-中亚合作机制,扩大双方经贸“基本盘”。完善产能合作机制,支持头部企业在中亚打造“陕西品牌”,进一步扩大优势产品进出口,促进商品贸易做大做强。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加强跨境电商合作,推广“中欧班列+海外仓”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
  二、健全服务贸易合作机制,担当经验技术“传播者”。优化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推动施工类企业与中亚五国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工程承包合作。完善技术交流机制,聚焦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深加工、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支持杨凌示范区企业在中亚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拓展文旅合作机制,用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交流平台,实施陕企“文化+走出去”行动。
  三、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建立陕企出海“合力团”。实施“以工程换资源”策略,将陕企海外工程施工经验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两项优势结合起来,延伸能源产业链合作。搭建绿色经济合作机制,围绕中亚五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合作空间,推动陕企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积极参与当地新能源项目建设,开展“小而美”项目合作。完善企业海外投资促进和利益保护机制,建立涉外商事法律服务机构,切实保障海外陕企合法权益。
  四、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政策“工具箱”。用足用好中亚国家融资支持和无偿援助、政策性银行融资窗口等资金,更好发挥政策性资金效能。创新政策性担保机制,适当放宽担保准入门槛,拓展出口贸易企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广度深度。结合五国投资特点,优化设计中信保等海外投资保险产品,夯实风险防控举措。
  省政协常委、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支持西安市临潼区建设文旅强区
  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重点从体制机制入手,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地方与国企的关系、考古与利用的关系、全局与一域的关系,探索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一、实行“景城分治”。实施机构搬迁工程,将“昭应古城”内的行政办公机构迁往临潼新区,腾出“古城”,为发展文旅产业让出空间。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明河暗路”建设,恢复部分“城中河”,再现水从城中过的美景。实施“铁路盖板”工程,缝合城市,即铁路下穿、增加绿地,丰富城市功能。
  二、推进“景区共建”。由省市领导挂帅成立临潼区大景区(或大遗址)共建办公室,针对兵马俑保护区、姜寨遗址、秦东陵等重点区域,按照“最大限度把资源要素向高质高效、彰显特色的领域倾斜”的原则,以史为脉打造西安特色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三、强化“要素保障”。由省市发改、资规部门牵头,针对临潼在文旅发展方面所需的国空规划、产业布局等给予政策支持。加快窑村机场的外迁工作,或协助解决机场限高问题。提高兵马俑博物院留地资金,或者对其事权、经营和管理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让文博专心于文博,将经营权限和相关区域交于地方(临潼)管理。
  四、促进“政企协力”。由省市国资委牵头,组织省市有关国企助力临潼区组建临潼文旅集团,整合区内文旅资源,系统性开发与经营,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地方性”文旅企业上市。
  五、聚力“产业发展”。由省市发改委牵头,省市文旅、文物部门配合,借鉴深圳特区经验,探索国际艺术品交流、文物拍卖与交易、文化金融、国际演艺等文旅产业,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气魄向国家申请将临潼打造成为“文化特区”,给予“特区”专有政策,推动临潼建成国内国际文旅高地。
   省政协常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促进三秦百姓富裕富足
  一、稳定农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或外出转移就业。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农民工欠薪源头治理,保障农民工权益。
  二、做强产业支撑,提高经营性收入水平。立足县域资源禀赋,聚焦苹果、猕猴桃、木耳、茶叶等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激活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农业产业增加值更多留在农村、分给农民。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持续实施“秦乐购”消费促进活动,拓展三秦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三、盘活资产资源,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通过确权、赋权、活权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我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规范入市程序、入市流程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借鉴榆阳区、高陵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进股份合作制,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实现农村资源资本化,提高财产性收入。
  四、强化兜底保障,防止返贫致贫。加快建立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治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体系,提高检测识别的效率,织密防返贫监测网。推广宁陕县“三步九字”工作法,针对监测对象返贫致贫的风险,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发挥社会政策作用,为低收入农民保障兜底,加大特惠保障政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增加农民的补助补贴,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省政协常委、汉中市政协副主席范英:
  坚持重点发力 加快补齐短板 推动秦巴山(陕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一、规划引领,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编制秦巴山(陕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强化中央和我省有关发展规划的融合衔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健全落实机制。建立秦巴山(陕南地区)一体化合作机制,在省级层面成立“陕南办”,统筹推动陕南地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合作、民生保障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突出特色,做强陕南地区联城带乡产业。充分发挥陕南生态资源优势,支持陕南各市(县区)发挥“两山”资产公司作用,对陕南地区全域生态资源、农村存量宅基地进行动态、全面摸底,为资源转化资产、发展产业创造条件。突出资源禀赋,支持陕南地区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和先进制造产业,提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陕南三市聚焦做大做强“秦药”目标,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服务体系,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联城带乡的支柱产业。
  三、聚焦短板,提升陕南地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陕南地区行政性集镇的综合服务功能,聚力补齐镇域内交通、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带动乡村的服务功能。针对陕南农业产业小、弱、散的特点及劳动力流失的现状,支持镇与镇间建立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公司,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立足定位,增强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完善陕南地区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围绕城乡互促、工农互补发展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引领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支持陕南地区跨县域、市域联合建立产业园区,盘活城乡互促发展的存量空间。盘活农村居民及农村集体组织的经营性资产,增加财产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