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坚定“一盘棋”思想 合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省政协“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筑牢黄河生态屏障”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省政协委员、西安文理学院党委委员、校务委员鲍锋:
  生态保护与协同创新 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一、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一是比照长江经济带尽快出台相应规划;二是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建设与制度创新;三是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政府搭建沟通平台、企业主体深度参与、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二、在黄河流域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统筹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汇集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黄河生态保护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汇集创新资源。
  三、积极推进双向开放,培育内陆开放高地,最大限度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建设沿黄流域大学的国际校区,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汇集全球创新资源。同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在黄河流域的高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的留学生,建立培训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培养人才。
  四、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黄河流域区域创新体系。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上中下游合作,统筹协调各区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五、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工业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对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在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生产设备上实现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氢能、无人机、医工科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六、加强黄河“几字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景观格局是生态过程与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对揭示景观变化的内在机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和科学制定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民革铜川市委会党员、铜川市咸丰路街道办事处四级主任科员张鸿浩代表省民革:
  加强区域联动 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黄河“几字弯”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因为所属省份不同,跨度较大,各级地方政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污染防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等方面存在不同困难。同时,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需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多面联合强化治理,应建立切实有效的跨地域协调机制以应对复杂治理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黄河流域经济系统扩张和生产活动扩大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敏感性加剧,自适应能力弱。因此,黄河“几字弯”的省、市、县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染,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尊重自然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各省、市、县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坚持以生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方式,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缩小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降低生态环境暴露性。
  (二)协调地域联合。黄河流域各级政府开展联合治理活动。通过市级部门牵头,县级部门落实的方式,进行多方治沙,在黄河“几字弯”的各级政府之间需加强信息、资源、财政、规划等方面协力合作;同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社会力量协力合作,促进黄河“几字弯”流域水土流失方面共建共治、信息共享。
  (三)构建体制机制。各省、市、县聚焦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全方位构建流域协调机制。各部门、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将黄河流域整体任务具体化、细节化,加强精准施策,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开展协作活动。
  (四)加大资金投入。多方位统筹安排防沙治沙、孔兑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资金,并及时下达“几字弯”攻坚战各省、市、县专项资金的使用,拓宽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延安市政协副主席雷兴平代表延安市政协:
  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延安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3.5%提高到48.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量由1999年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延安成为陕北地区林草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截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全市还有1213万亩生态空间亟待绿化治理,主要集中在北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和洛河峡谷地带,该区域降雨量小、土壤贫瘠,自然修复能力弱,治理难度大。
  二是地方财政配套压力较大。延安市国土绿化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三北”六期工程要求地方政府按总投资的20%落实配套资金,仅目前谋划上报的项目就需要配套6.5亿元,地方财政难以负担。
  三是现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要求与林业项目技术规程不相匹配。延安受季节限制造林都在春秋两季,国家计划一般是后半年下达,招投标等前期程序结束后造林季就错过了。按照国家造林有关技术规程要求,林业项目完成周期较长,与现行基本建设项目调度管理要求不相匹配,特别是国债项目,管理严、推进快、资金支付进度要求高,林业项目和完工验收周期的限制,规定期限无法完成建设程序。
  为此建议:
  一是持续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延安全域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白于山区、黄河西岸等生态脆弱区域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考虑延安实际,对生态建设项目不做地方配套硬性要求或者降低地方配套比例。
  二是大力帮助创建示范区。吴起县是毛乌素沙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关键区,建议将吴起县纳入国家“三北”六期工程攻坚战重点规划范围,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帮助其创建为“三北”工程示范区。
  三是优化完善林业项目程序。建议在充分考虑营造林的季节性、苗木生长规律性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符合林业建设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优化完善实施程序,给予完工验收一定周期,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清涧县政协主席刘建华代表清涧县政协:
  关于“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筑牢黄河生态屏障”的几点思考
  “十四五”以来,清涧县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造封飞并举、乔灌草结合,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启动以来,通过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等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约12万亩,林草生态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造林绿化空间严重不足。清涧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现有政策下符合造林的地块仅3000余亩,导致造林绿化任务难以落实。目前,在国土“三调”中确认为天然牧草地的地类大部分不具备牧草地功能,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建议将全县集中连片(50亩以上)天然牧草地纳入造林绿化空间,通过人工造林改善生态质量,提升生态效益。
  (二)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引导力度较小。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有机融合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中省政策层面以指导性意见为主,实质性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较少。建议:中省在林下经济基地建设、良种繁育、配套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科技培训、品牌打造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对林下经济相关企业和合作社给予适当扶持。
  (三)造林绿化机制不够灵活。目前造林绿化项目建设主要通过招投标确定企业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土地权属等因素经常出现阻工问题,而且项目建设期满移交之后,群众缺乏主体责任感,后续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建议:一是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造林绿化项目,根据土地权属直接交给村集体实施;二是探索试行“自育自造自管”绿化造林管护模式,村民自育苗木,按照林草部门规划,自主实施造林绿化,最终按照相应的工程标准给予补助。
  (四)森林草原防灭火压力不断增大。随着造林绿化持续推进,林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林草防火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在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草防火经费、防火机构人员编制方面逐步给予倾斜支持,进一步提升林草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林草生态安全。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孙有斌:
  加强毛乌素沙地“锁边体系”建设 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几字弯”是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风沙水沙活动剧烈,是全球水土流失强度最大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导致毛乌素沙地及区内“三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交汇区高含沙洪水风险加剧,严重威胁了黄河中游的生态屏障安全。
  一、加快构建环沙漠边缘的“锁边灌草带”,打造锁边防沙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新体系。针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覆盖率低、防沙功能弱、传统造林种草技术效益不高、水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建议从水资源现状出发,培育耐旱、耐盐优质适宜的牧草和生态灌草,研发节水改土工程技术,创新沙地灌草节水种植、草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一体化的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打造环沙漠的“锁边灌草带”,推进锁边防沙与生态草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
  二、加强风沙水沙预警与防控体系构建,筑牢黄河中游风沙水沙多功能防控的安全屏障。针对毛乌素沙地与“三川四河”交汇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高含沙洪水暴发风险,建议加快构建区域风沙水沙联网监控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方位、全过程监测区域风沙水沙过程,实时监测预警高含沙洪水事件。集成区域工程、植被、耕作等一体化配置,构建库坝—林草—光伏协同的风沙水沙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高含沙洪水防控能力,筑牢黄河中游安澜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强化区域“四水四定”精准评估,推进全量水高效利用下生态修复与荒漠化精准防治。针对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效率偏低等问题,建议开展“四水四定”智能监测、风险评估和实时预警,挖掘常规全量水资源(雨水、河湖水和地下水等)高效利用潜力,精准构建区域“绿、城、地、人、产”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四水四定”风险链实时预警体系;研发区域集深度节水、水权转换、产业布局、灌溉标准、林草规模一体化的适水调控方案,保障区域水资源—生态—能源—粮食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量水高效利用下生态修复与荒漠化精准防治。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上官周平:
  关于我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仍是制约黄河“几字弯”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仍存在不少障碍。为此建议: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部门间协同机制。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区各级林草机构建设,优化调整水资源分配体系,统筹安排区域生态用水配额;充分发挥中、省和区域性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协调机制的作用,解决条块分割、分散治理的现象,凝聚区域部门治水管水合力;要深入推动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做好深度用水节水控水工作。
  二、科学评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切实做到“四水四定”。必须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刚性约束,将生态、生产、生活全方位限制在水资源承受范围内;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区域“农林水”矛盾问题和“三生”水资源分配的矛盾;根据区域“城、地、人、产”等经济社会要素,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四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确保合理的用水需求。
  三、强化农业节水技术的标准化、模式化和规模化应用,提升农田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提高农业节水工程质量标准,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与农艺节水技术的紧密结合,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发展节本增效的适水型农业新模式,创建具有区域特点的智慧型分布式水肥药一体化管理方案,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一体式”技术服务,促进节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有限水分可持续利用。坚持以水定绿,发展适水型林草生态系统,加强绿水青山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地域模式研究;加快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的“两山两化”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开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生态本底基础调查和数据归一化整编,明确区域水资源本底,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顺利实施。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