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我省政协委员和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本报报道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连日来,我省政协委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表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要坚持文艺为民,继续做好“西安天天有秦腔”、下基层演出等文化惠民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服务能力和质量,用精品剧目服务人民。要充分发挥国有院团优势,在坚守中国戏曲的本体性、人民性的同时,以创新彰显戏曲的时代性,借助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不断提高文艺产品质量,讲好新时代陕西故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省政协委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申大鹏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创作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把文学创作与新时代伟大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艺心永向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文艺精品力作。
  7月16日,由省文联、省电影家协会等支持的非遗题材院线电影《影相随》在韩城开拍。这部影片讲述了演艺公司小老板纪川走上皮影传承之路的故事。“《影相随》创作过程中,皮影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故事不断带给我们震撼,同时也引发电影人对如何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创作之中的深思。”影片导演姚新皓表示,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要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叙事创新的资源,讲好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创新潜力,是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理想之地。”西安斑点城市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权少峰表示,“西安东西”作为扎根西安本土的文创品牌,将不断深化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提炼出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元素,通过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要坚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IP形象衍生品,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模式,联合其他城市共同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西安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南门夜唱、不夜城对诗、汉服妆造……放眼暑期,西安旅游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漫步街头感受秦风秦韵,城市漫游已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风尚。
  “这说明年轻人旅游从过去在景区听,转变为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参与。”陕西文旅推介人刘莉表示,新时代下的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也要推陈出新,注重历史文化在陕西文旅发展中的融合与宣传,力争把更多更好的创意落地分享,让海内外游客真正感受到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举办传统艺术展览、开办非遗小课堂……今年以来,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格外忙碌。近年来,碑林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服务工作,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使命。”王敏表示,要以全会精神为引领,继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