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健全广泛凝聚共识机制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凝心聚力
  □ 周建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高度,对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这对政协组织肩负好广泛凝聚共识的职能使命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从市县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现状看,思想普遍引起重视,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凝聚共识效果愈加显现。但还面临不少实践难题:有的片面认为凝聚共识相对较“虚”,缺乏经常性工作安排;凝聚共识着力点把握不准,双向发力还有待加强;凝聚共识方式方法单一,制度机制还不健全。为此,建议:
  一、把牢聚识方向,完善政治引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共识就必不可少。”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以“第一议题”制度为牵引、覆盖全体委员、辐射界别群众的学习矩阵,以“跟进学”强化“跟着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同心向党”政协党建品牌,构建“一委一品、一县一品”党建矩阵,放大“一面旗”引领“一盘棋”的效应。构建政协大宣传矩阵,完善市县政协融媒体平台,引导委员积极正面发声、传递正能量。
  二、落细聚识功能,优化协商议政机制。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嵌入到协商议政活动全过程,落实落细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协实施意见,制定易操作、可考评的实施办法,促进凝聚共识由“虚”化“实”。健全协商工作流程,协商议题设置上突出党委政府点题,调研活动前置专题学习培训,会议协商设置互动环节,实现民主氛围和协商效果有机统一。完善“秦商量”协商议政机制,制定重点协商活动运行规则,建立协商成果建议清单及办理情况反馈机制,在深度协商互动中广泛凝聚共识。
  三、拓展聚识广度,健全团结联谊机制。落实全会提出的“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要求,发挥市县政协联系群众更直接的优势,着力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聚识渠道。完善委员工作室机制,推进对界别、领域、行业全覆盖,强化“委员工作室+微协商+界别活动”的聚识功能。完善“委员读书”活动机制,围绕读好总书记的著作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委员群众共读共品活动,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完善联系交流机制,探索建立各界联谊会,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和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更加广泛地汇聚团结奋进合力。
  四、改善聚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机制性安排。健全合作共事机制,坚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协履职活动“三个优先”,完善理论共学、课题共研、资源共享机制。拓展知情明政渠道,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建立民企恳谈、统派民主监督小组制度,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界别群众。健全委员履职管理制度,探索将凝聚共识纳入委员履职评价体系,激励委员强化责任担当。
  (作者系安康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