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跤王”杨长岭:对胜利的渴望与追求从未改变
  □ 记者 闫智 实习记者 冯倩楠
  8月7日凌晨,巴黎奥运会男子摔跤古典式60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曹利国不敌日本选手文田健一郎,收获一枚银牌。这是中国男子摔跤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奖牌,同时也追平了奥运最好成绩。
  同一时间,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杨长岭正在家中观看这场比赛。作为一名老“摔跤人”,杨长岭时刻关注着我国摔跤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的西安,由于物质条件有限,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不多,武术、摔跤较为流行。彼时,杨长岭生活的小院里,住着一位民间摔跤高手车富安,他带领着一帮人在小院门口练习摔跤。
  杨长岭自幼酷爱武术,便拜车富安为师,练习中国式摔跤达五六年之久,这也为他日后获得全国冠军奠定了基础。
  1980年,杨长岭进入陕西省体育场业余体校,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摔跤,只是从中国式摔跤改成了国际古典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比赛可以抱腿,可以用踢、别、挑的方式摔倒对方,但不能用拳打对手。而古典式摔跤比赛不能抱腿,不能用脚踢、别、绊对方的腿。”杨长岭说,那时年龄小,适应能力强,再加上喜欢摔跤,很快就把方向调整过来了。
  1981年,年仅16岁的杨长岭代表陕西省参加了上海青年古典摔跤比赛。
  “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充满兴奋和渴望,感觉自己的训练就是为了这一天。”杨长岭回忆说,由于缺少参赛经验,比赛中又遇到来自北京和内蒙古的优秀运动员,那场比赛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
  出师未捷的杨长岭并未气馁,追求摔跤梦想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他更加刻苦地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战术水平。
  1983年,杨长岭成功入选国家队。从1984年到1989年,他连续6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冠军,逐渐成为中国摔跤队的中坚力量,这也让他更新了自己的目标——登上奥运赛场,为国争光。
  1988年汉城奥运会,杨长岭参加了国际古典式摔跤57公斤级比赛。
  “因为抱着拿奖牌的目标去,在赛前我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但临近奥运会,身体却到了疲劳期,状态并不是很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经历,杨长岭至今记忆犹新,“在进驻奥运村后,或许是环境导致心态各方面发生变化,身体状态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在经过紧张激烈的6场比赛后,杨长岭在最后一场与希腊选手争夺铜牌的比赛中惜败,最终以4胜2负的成绩取得第四名。
  “铜牌赛非常遗憾,我本来可以让国旗升起。”杨长岭说,最后一场比赛打得十分胶着,直到快结束前,双方比分仍是0比0。最后时刻,他使用绕背转移技巧,将对手摔在了身下。原本以为要到手的分数却被裁判给了希腊选手,一步之遥错失奖牌。
  尽管如此,杨长岭还是创造了当时中国摔跤队奥运会最好成绩,成为陕西体育界在奥运拿分第一人,也开创了中国摔跤队的拿分纪录。
  汉城奥运会后,杨长岭又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并获得57公斤级亚军。此后,杨长岭选择急流勇退,在国家队和省队担任了几年教练后,又从事了体育行政管理工作。
  岁月流转,杨长岭已经从昔日的摔跤健将成长为如今的陕西举重、摔跤、柔道的“掌门人”,承担着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
  在管理工作中,杨长岭同样展现出他在摔跤场上的坚韧和专注。在杨长岭的办公室里,一张全年训练计划的巨幅时间表被挂在墙上,在办公时,他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张计划表。
  “今时不同往日,队伍有周密的备赛计划,运动员也有更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工作期间,杨长岭经常到训练场观察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拼搏精神、智慧和力量,是每一位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杨长岭的积极倡导下,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力度,通过科学训练、心理辅导、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共为国家队输送了20多名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陕西运动员彭飞在男子85公斤级古典式摔跤决赛中获得金牌,这是继第六届全运会杨长岭夺冠后,陕西运动员时隔多年在全运会上再次获得男子古典式摔跤冠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陕西女子摔跤运动员景瑞雪荣获女子自由式摔跤63公斤级银牌。
  此外,以举重运动员陈桂明、柔道运动员布合等为代表的陕西运动员,也多次在国内外赛场上斩获佳绩,为陕西举重、摔跤和柔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巴黎奥运会期间的摔跤比赛我一场没落,‘摔跤人’是我永远的身份。”杨长岭说,每当看到年轻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身影,他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份对胜利的渴望与追求从未改变。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有更多陕西运动员进入国家队,为陕西争光、为国家添彩。”这是杨长岭作为一名“摔跤人”最殷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