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发挥“秦”优势 打造国家创新名城
——省政协专题协商为助推西安“双中心”建设增添动力
  □ 记者 闫智
  科技创新,国之利器。
  2022年12月,国家批复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里程碑式的决策,如同春风化雨,为古城西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西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具有建设“双中心”的独特优势。
  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7月30日,省政协召开“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与会省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代表、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为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集智聚力、建言献策。
  为高质量开好本次会议,5月以来,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在我省部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情况介绍,组织委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并赴安徽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
  “目前,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已推广至156家单位,实现9.3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2.5万项存量成果落地,科研人员创办企业1572家。‘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不断完善推广,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开宗明义,介绍了现阶段西安“双中心”建设情况,指出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
  薛建兴表示,西安“双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但对标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要求,还存在统筹协调推进合力不够,科技领军企业引育力度不足,央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不够,经费投入偏少等问题。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主委王晓萍建议,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就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引导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制定跨层级政策,简化审批流程,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接科技部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争取省部联合基金项目。
  2023年,陕西推动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紧密围绕我省34条重点产业链以及未来产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国家部分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在调研中发现,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实验室与企业及社会组织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低,非竞争性经费投入差异大。此外,资金来源单一、研究方向狭窄且缺乏特色、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也制约着实验室的发展。
  陈斌建议,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功能互补的协同创新网络,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带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需求、应用、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将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要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刘迎军表示,要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产教融合等高能级平台,通过实施特殊人才点对点服务等政策,用“项目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全方位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明认为,要加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奖补,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博士后创新工作基地,引进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出台政策,引导拥有更多先进技术的团队和企业参与到金融科技创新中来,提升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科研体制机制的优化与评价体系的革新,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双中心”建设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陕西省光子产业链首席科学家赵卫认为,要加快改变现有的科研选帅机制、评价方法、评价周期等,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对于一些“急、难、险、重”重大科研攻关,给予较高的创新失败容忍度,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放开手脚,大胆地去挑战未知。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符新伟建议,深化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设立成果转化管理人员职称系列,激发成果转化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是西安‘双中心’建设的当务之急。”省政协委员、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表示,根据全国各省份营收50亿元以上的科技型领军企业数据统计,同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科技型领军企业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蒲小川建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生力军”。发挥基金之间的协同作用,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助力企业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产业生态圈,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科创体系系统赋能。
  随着与会人员的深入交流,发挥人才与创新双重“引擎”作用,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在头脑风暴中催生出更多的金点子。与此同时,500多名省市县(区)三级政协委员通过“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积极参与线上协商建言。
  “西安刚柔并济,软科学硬科技并举,瞩目翘首以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留住优秀人才。”
  ……
  线上线下讨论热烈,提出了一系列助推西安“双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
  “要利用好陕西省、西安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让金融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发挥西咸新区桥头堡主阵地作用。”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西咸新区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山卓在直播中留言,建议西安市金融机构丰富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研发贷、成果贷等信贷产品,推进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引进知名创投资金来西安发展。
  延安市志丹县政协委员王江满表示,西安应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创新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扶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省政协委员、西安君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远留言,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保障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之间的信息畅通,破解供需不对等的困境,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