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新兴服务行业亟待加强规范化管理
委员建议将“陪诊师”纳入国家新职业目录
  □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
  近年来,陪诊作为一种新兴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看病、代取药,大到与医生沟通、跨城市代问诊……陪诊师几乎可以协助病人完成就诊全流程。
  7月22日早上8点,35岁的西安市民白睿正在西京医院超声科科室门口等待叫号,全职陪诊师鲁佳幸一早便开始帮白睿排队挂号、预约检查项目。“有陪诊师一起看病非常省心,不用忙着跑前跑后,提高了就诊效率。”白睿说。
  随着医疗行业信息化、无纸化、专业化的发展,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也让一部分群众陷入了“科技困境”。对于空巢老人、独居青年、异地求医者等群体来说,陪诊师充当了“临时家属”的角色,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帮助医患搭建沟通桥梁,提高了就诊效率。
  新需求催生新职业。目前,鲁佳幸每月能接到近40个订单,陪诊对象有老人、中青年、宝妈、异地就医患者等。在她看来,陪诊服务不仅仅是跑腿,还需要提供陪伴,更重要的是促进医患沟通,无论全职还是兼职陪诊师,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我们团队的客源多为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获得,或是熟人介绍。”鲁佳幸告诉记者,很多人会将陪诊师与“黄牛”混淆,建议陪诊师能成为被国家和社会所认可的职业,有更明确的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
  记者通过家政服务公司、陪诊小程序、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到,根据陪诊服务内容的差异,陪诊师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通常按时计费,半天200—300元,全天300—500元不等。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陪诊”关键词,大多是个人发布的文字、视频等信息,甚至有陪诊师表示可以提供代挂号服务,信息混杂、良莠不齐、难以辨别,部分平台招聘的陪诊师不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只要熟悉相关医院及其就诊流程便能“接单”,新手陪诊师甚至经过不到1周的培训即可上岗。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6位市民中,有5位表示找的陪诊师专业度不高,能力和水平无法评估,如何预约到专业可靠的陪诊师,是很多病人家属的顾虑。
  陪诊行业的规范发展是省政协常委、省妇联副主席党洁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
  党洁在日常工作和实地调研中发现,医疗机构常常面临患者人数多、导诊人员少的现状,难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群体不断增长的陪诊就医服务需求。
  “‘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党洁表示,目前市场上提供陪诊服务的主要有专门的陪诊机构、家政公司、养老服务机构,其中家政员、护工、志愿者等均不同程度地从事陪诊工作。陪诊服务虽然满足了一些群众的就诊需求,但因从业门槛低,缺乏统一的从业规范、要求和监管,导致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收费标准指导。
  今年省两会上,党洁提出《关于引导陪诊行业规范发展的提案》建议,要进一步梳理我省“陪诊师”行业现状和问题,研究制定专门的陪诊行业地方标准,包括陪诊员/医师资格认定(考核)标准、陪诊服务机构规范标准等,实行规范性市场准入,推动“陪诊师”纳入国家新职业目录。同时,要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各级各类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引导医疗护理养老等有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陪诊行业,缓解就业压力,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引导陪诊行业规范发展,既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又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亟待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党洁说。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提案答复函中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我省“社群健康助理员”行业发展规范,协助设计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相关课程内容,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保障从业者和患者的权益。同时,加强行业监管,避免医疗机构出现假借陪诊之名,行“黄牛”、医托之实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