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满淑涵)6月20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在会上介绍说,西安市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扎实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2023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实力“出圈”创新活力迸发
截至目前,西安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42%,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西安市全力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今年以来,西安“双中心”建设提速起势,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材料陕西实验室获批建设,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航空宇航智能制造实验室、未央区武德路创新街区进入试运营,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开工建设。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升规”164家,认定首批49家“链主”企业,西安博达软件公司成功上市,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主要涉及航空、稀有金属、光伏三个重点产业。创新生态加速赋能,科技金融服务企业320家次,贷款额14亿元。创新投资基金已累计注册36支市场化子基金,认缴规模223.48亿元,投资A轮及前轮的早期科创企业项目306个。
产业提档升级项目“加速快跑”
今年一季度,西安市中小企业产值增长14.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8%,代表创新驱动的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83.6%、184.1%、56.8%。
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西安市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新兴产业发展行动和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构建规上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支柱产业为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突破”的产业协同聚能、梯度共进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西安市优化要素集成和资源配置,细化投资管理和全过程管控,切实把项目谋深谋细谋实。1—5月份,289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895.21亿元,达到年计划的38.29%。76个新项目中,49个已开工建设,1个前期谋划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60.53%。
在推进项目谋划、开工、建设方面,西安市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抢抓机遇谋划储备项目,围绕构建“19+6+N”重点产业链体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服务保障力度,落实《西安市强化项目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西安市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及时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做好土地、资金、水电气路、砂石、渣土清运等要素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聚力向西开放
今年一季度,西安市进出口总值1000.5亿元、增长7.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1.1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01万户、增长22.74%,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累计达324.97万户。
西安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后,西安市结合省级成果对接清单梳理26项重点任务和77项节点任务,加速引导面向中亚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西安聚集。目前,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正式落成投用,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在西安启动,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在西安成立,中亚公园正式开园。
今年以来,西安市大抓改革、大抓服务、大抓效能,开展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破壁”行动,营造“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推动企业设立、变更、备案、迁移、注销等事项“全程网办”,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切实提升投诉问题解决质效,让企业舒心经营、安心发展。
此外,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项目服务保障全流程,设立重点项目“代办管家”、法律顾问和“项目警官”,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法治护航。打造“i西安”城市服务品牌,推动实现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持续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在全市部署新建32个政务服务驿站,推动政务服务向企业园区、居民社区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