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代表省台盟: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2023年以来,我省以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初步形成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貌。但同时,我省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发展相对薄弱。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收入不均衡。二是人口流失和乡村“空心化”并存。三是县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体水平仍需提升。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试点示范,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学习运用浙江经验做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和收益分配机制,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强土地征收管理,完善土地征收多元化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高校在乡村建立科技小院,鼓励推行乡村紧缺人才定向培养。
  二是坚持分类发展,积极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尊重县城发展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发展路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县乡村道路联动,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深化县级统管机制,持续提升供水服务以及应急保供能力。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短板。
  三是坚持产业带动,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学习浙江培育乡村产业做法,发挥县级统筹资源要素作用,明晰主攻方向,确定首位产业,形成“一县一策”,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加快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园、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园。完善县级集配中心和镇级专业市场、村组田头市场功能,打造区域性农产品营销基地。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加大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力度,打造陕西版的“富春山居图”。持续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省政协委员、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代表延安市政协:
  以“规划、机制、产业、人才”四轮驱动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一、坚持以规划为统领。逐村深入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准确掌握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基础等基本村情。列出资源、项目和需求清单,科学合理规划,实行“一村一策”,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动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一般齐和一哄而上”。
  二、建立治护长效机制。充分考虑各村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差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从农村垃圾处理、村庄环境整治入手,再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先易后难、逐级推进。建立政府财政拨款、集体投入、社会融资、企业捐赠等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评估体系,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钱用、能用好。建立严格的农民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吸纳村民意见建议、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评选和美庭院与文明家庭、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一系列举措,把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推动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精准培育乡村产业。以村为单位全面摸排村集体建设用地情况,有序开展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综合整治,多措并举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出租、入股、共同经营、流转管护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充分盘活各类土地、房产等闲置低效资产,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功能。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注重从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退伍军人中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健全基层党支部书记“选、培、考”机制,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支持县域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启动“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对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具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各类返乡入乡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
  加强农林高校在实施“千万工程”中的使命担当
  一、支持农林高校参与“千万工程”建设,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提升。一是大力总结和推广“科技小院”等模式,鼓励支持农林高校在产业核心区建设试验示范站。二是启动“千县千站”科技推广实验示范站改造提升工程,切实提升实验示范站服务能力。三是按照省市县主建、校所运行的机制,前置科研服务向产业一线布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实质性融合,为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搭建平台。四是聚焦“千万工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等项目,强化农林高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二、加快农林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千万工程”人才队伍培养能力。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设立乡村学博、硕士专业学位,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二是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专家团队,遴选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纳入国家人才支持计划体系。三是推动新型乡村建设和乡村服务的模式研究和示范推广,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四是建设基层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地方开展常态化培训。
  三、支持农林高校参与乡村组织建设,实施助力“千万工程”基层组织创新行动。一是鼓励农林高校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从高校毕业生、教职工中选聘优秀师生担任或挂职乡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兼任农林高校对接服务乡村振兴的可靠联络人。二是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探索,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三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大讲堂制度化运行,支持高校师生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理论精神宣讲、科学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成果推介。
  四、充分发挥农林高校资源优势,实施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引领行动。一是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农业科学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发挥高校文化优势,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协同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三是助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高校电子文献资料与乡村互联互通,建设乡村图书室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是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
  省政协委员、宝鸡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晓博: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
  一、突出规划引领,有序稳慎推进。对行政村按照五类进行划分,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坚决防止“千村一面”。坚持示范带动,将示范村优先向聚焦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倾斜,并从资金支持上、项目安排上、政策激励上给予支持;对搬迁撤并类和暂不分类的村庄限制新建、扩建,彰显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二、突出生态宜居,优化人居环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统筹打好村容村貌提升突击战、垃圾治理清剿战、污水治理歼灭战、厕所革命攻坚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战“五大战役”,推广“干封式、三格式、水冲式”改厕模式,推行“两次四分法+集中填埋和区域高温热解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探索实施“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小型人工湿地、一体化处理装置、生物氧化塘、简化综合利用”五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突出城乡融合,提升公共服务。紧紧围绕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的民生问题,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县聘镇用、镇聘村用”用人机制,充实建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将具备条件的区域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提升改造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形成县域内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突出乡风文明,注重凝心铸魂。推广运用“清单制”,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坚决遏制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
  五、突出人才保障,合力共建共享。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乡村建设。加快本土人才培育步伐,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整体调整优化,打造一支植根乡村、持续稳定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乡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和项目建设。
   汉中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继强: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要统一思想聚合力。农村环境整治表象是环境卫生,根子却在思想认识上。工作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方式要灵活、措施要具体、内容要丰富,要让群众逐步认识到自己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二要规划先行定标准。一方面,规划的制定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实操性,绝不可搞挂在墙上中看不中用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提出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工作要求,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干就会。
  三要典型示范强引领。农村环境整治点多、线长、面广,“千万工程”在陕西到底怎么干?在工作方法上应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梯次推进、压茬进行的办法。市上确定一批示范村,县上划出示范村、重点村、提升村三个等次,村上月评比,晾晒典型户,做到有标杆、有榜样、有目标。示范村、重点村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要健全机制抓落实。环境整治关键是要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工作机制,汉中市的“1+4”工作机制值得借鉴。“1”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4”是推动工作的四项硬措施。一是市(县)级领导包抓。每名领导包抓一个示范村,起到干在前、树标杆、强引领作用。二是分管领导抓具体、具体抓。实行周调度、月观摩、季排名,破解难题,打通堵点,聚焦关节点。三是各职能部门驻村抓点。部门将环境整治工作与驻村帮扶成效挂钩,同奖同罚同推进。四是农办督导指导抓考评。市、县农办将清单管理、明察暗访、督导指导、量化排名、末位表态贯穿工作始终。
  五要因地制宜重实效。农村环境整治应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要在多花心思少花钱上下足绣花功夫。在个户的卫生上把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作为硬要求,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少拆屋、慎砍树、不占地、降成本,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留住乡愁,传承文脉。
  六要强基固本作保障。农村环境整治需要长期坚持,这就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把群众组织好、教育好、引导好。因此,一定要选好一个带头人、建好一个班子、炼好一支队伍,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和美乡村建设才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
  擦亮生态底色 建美熊猫家园
  一、以生态美乡村,塑造宜居宜人的美丽家园。要构筑空间布局之美,以村庄布局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内容为重点,“多规合一”编制实用性乡村规划,系统性、全要素、点线面指导管控乡村发展。要重塑整体风貌之美,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统筹推进庭院美化、管线序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建设“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镇一韵”的大花园。要彰显人居环境之美,科学划定区域深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积极建设“无废乡村”,推广“扫干净、放整齐、讲文明”等标准具象化、群众好落实的有效办法,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度。
  二、以产业强乡村,激活创业创富的发展动能。要推进特色产业提质,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创新发展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新业态,因势利导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要推进集体经济提效,探索村企合作、联村共建、跨镇抱团等模式,加大龙头企业、社区工厂等培育力度,以数字技术加持传统产业,实现产加销贯通。要推进农民收入提档,建立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绑定机制,强化订单、股份、劳务、租赁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三、以融合兴乡村,畅通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应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全景式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强化示范创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示范村、重点村先行先试,出台“千万工程”奖补办法,对正在创建的给予扶持,对创建成功的给予奖补;完善帮促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结对帮扶示范村。要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建好用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步伐,打造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要打通城乡融合堵点,提升镇村电商物流、金融网点等设施完备度,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县镇村功能互补、发展互促。
  四、以党建引乡村,提升善治善成的治理水平。要高扬党建引领之旗,推行强村弱村结对、村企共建等党组织设置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织密基层治理之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统筹做好网格内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为民服务等工作。要铸牢精神文明之魂,用好乡村大舞台、“文明实践+”等阵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