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李济朴 记者 殷博华
药材好,药才好。陕西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是国内中药材重要的适生区,蕴藏着种类繁多、品系纯正的中药材资源,出产的中药材被称为“秦药”。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加快推动我省中药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扩容提质,6月6日,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围绕“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召开专家协商座谈会,与会民主党派代表、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市政协负责同志共同“把脉问诊”,为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会前,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了解部分中药材种植园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药企在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4年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为中药文化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中医药的弘扬传承,需要推动中药文化向教育、文旅等产业延伸。”延安市政协副主席张秀认为,要持续保护和继承中医药文化,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张秀建议,要编写地域特色中医药普及读本,促进中医药经典保护与挖掘。要宣传中医药文化,开发文创产品,提升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品牌。要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推广科学规范中药养生知识,切实增强群众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健康素养。
“地头”与“床头”是中药产业链的两端,各自承载着重要职责与使命。如何围绕中药产业链两端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渭南市政协副主席王志斌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中药产业上游产业链表现活跃,以加工与制造为主的中游产业链和以消费为主的下游产业较为薄弱。他建议,要完善中药材栽培、繁育、养护、存储运输等全链条技术性规范文件,开展种植培训和指导,规范施肥用药,保障中药材产量、质量和安全。要加快培育中药材生产经营龙头主体,实施中药人才培养,支持中药材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种植链、生产链和消费链贯通互融,带动仓储物流、包装材料、制药机械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提质增效。
“中药产业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夏启宗建议,要加快构建中药现代产业体系,以传承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设立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一批引领中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和一流学科。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全省中医药科技优势资源,构建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协同创新,加强与发达地区及国际科研力量的合作,深化中医药疗效研究、拓展应用,研发高质量产品,形成现代化中医药诊疗体系,提高临床价值。
优质中药材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高质量发展中药产业,关键是高质量发展中药的源头——中药材生产。”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丽萍建议,要建立中药材生产、收购和库存相关的国家机制,保障中药材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要设立权威决策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涵盖多领域企事业单位,明确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出台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组建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和投资机构,引领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药材生产。
1月17日,我省发布的《陕西省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了强化中医药科技赋能行动等举措。如何让中药产业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莲建议,应建立信息化、标准化的中药研发模式,完善“临床经验-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创新链和疗效评价证据链,汇集中医药典籍、名家经验、望闻问切信息,囊括个体化疗效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多组学联合分析筛选数据,搭建科研平台,推动中药研发创新体系建立。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闫占社建议,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培养专业人才和一流研发团队,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医药科教水平。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中药产业科研创新项目,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对接效率,增强中药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要借助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秦创原平台,加强新药研发和“秦药”中成药二次开发和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