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刷脸”进小区 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 记者 张涵博
  近日,家住西安市莲湖区白家口丽苑小区的业主反映,物业公司在没有征得小区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只能通过“刷脸”的方式进入小区,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甚为担忧。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小区业主:担忧个人信息泄露
  提起小区更换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事,丽苑小区业主小陈忧心忡忡,她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物业公司在小区群发的通知。
  “应上级部门的要求,为有效预防外来人员对小区造成的安全隐患,小区大门将启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这段通知里,物业公司要求所有业主下载“生活圈”APP,并前往物业公司录入人脸信息。此外,通知还就大家可能提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作了说明,“采集的个人图像及个人信息有专人运营,经过单独加密处理,并在省厅备案,由网监部审查,仅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不久后,小区业主发现出入该小区西门和北门的门禁系统已经更换。记者在该小区西门看到,西门两侧出入口处各设置了一套人脸识别闸机,闸机上有提示说明,业主可以使用人脸或扫码方式开门。但现场有业主说,实际上该系统并未启用扫码功能,大家只能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入小区。
  小陈表示,此前大家要求物业公司拿出人脸信息数据“在省厅备案”的证据,随后,物业公司提供了一份《人脸智能识别门禁项目介绍》文件。该文件提到,“数据安全保密,保障与执法机关数据对接要求”,并展示了两份由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报告显示,智慧门禁控制系统符合GB∕T37078-2018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等多项技术要求。
  “这些设备检验报告和数据安全没有关系,只能说明系统能识别人脸,能打开门。”“脸咋能随便刷呢?”“要是信息泄露了咋办?”业主们纷纷质疑。
  市民热线:督促物业公司继续改进
  人脸识别技术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数据泄露、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等安全风险也随之暴露。
  2021年,媒体报道了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案中嫌疑人将购买的公民照片处理成会动的“活照片”,破解了多款用户量巨大的手机App。从隐私安全的角度而言,人脸识别机制的基本技术属性引发的法律风险是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
  针对丽苑小区强制“刷脸”进入小区一事,记者拨打了西安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几天后,记者接到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回电,他说,已到小区实地核实过此事,白家口丽苑小区住户多、人员构成复杂,此前一直没有门禁措施,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出小区,群众对小区安防漏洞意见很大。此次更换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改革。
  小区采集的人脸信息是否如物业公司所说的加密并备案了?该工作人员称:“不了解,应该没有。”但其同时表示,将继续跟进此事,并督促物业公司处理好安防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矛盾。
  专家观点:法律禁止排他的强制门禁方式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生物识别信息与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同属于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
  省政协立法协商法律专家组成员、陕西静远新言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雷应利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的处理都有明确规定。只要业主没有明确的书面同意,就不能采取非法限制业主出入的门禁措施。
  2021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曾针对小区“刷脸”进门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不同意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请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现行法律禁止物业企业采用排他的强制门禁方式。”雷应利表示,物业服务企业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业主便捷出入小区,但应在得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后实施。在我国目前法律环境下,若物业服务企业拟新建人脸识别系统,须依照民法典等法律规定,由全体业主依法集体决定。此外,人脸信息又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极有可能给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需要对人脸识别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并从立法上予以具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