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让文旅产业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省政协“推进文化自信自立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省政协委员、咸阳市政协主席李晓静:
  聚焦推动农文旅融合为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建议完善我省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清单,在土地保障、项目建设、专项扶持、企业孵化、品牌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量身打造”优惠政策,为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动力提供重要保障;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为文旅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投融资服务,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要注重规划引领,推动错位发展。建议依托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战略规划,进一步整合文化遗存、特色建筑、民俗技艺、田园风光等资源禀赋,推动两地农文旅产业错位互补发展,打造大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农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高规格、高标准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全景图”,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体系。  
  三要注重突出特色,打造文旅精品。建议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种类型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让游客不仅身临其境更“心临其境”;广泛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附加值。  
  四要注重系统推进,强化服务保障。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效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感;积极招引和培养一批农文旅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本地农民、居民从业者的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大力推进融媒体宣传和营销,借鉴“村超”“村BA”“村晚”等线下活动模式,促进农文旅企业与网红主播等开展合作,进行精准营销,打响陕西农文旅融合品牌。  
  省政协委员、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
  推进文化自信自立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便利服务。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担当,举办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展览。实施文物惠民,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活动上万场次。  
  牵头成立陕西文博创意产业联盟,指导省内重点文博单位与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等企业合作,发挥陕西资源优势,年均开发设计上千种文物创意产品,广受欢迎。  
  作为国家文物局推进支付便利化工作唯一试点单位,在全国率先建成“秦宾礼尚·四海同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  
  强化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不断推动文物景区数字化智慧化与省级有关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等企业合作,不断推进文化遗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用好文物“金色名片”,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以秦兵马俑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代表的主题展览,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外交使者”。 
  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不断提高文化遗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开放融合,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特色优势,与旅游、交通、农业等行业跨界融合,在文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三是坚持交流互鉴,不断提升陕西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根祖文化影响力,增进港澳台同胞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积极发挥陕西文物外展“外交使者”“国家名片”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晨佳:
  文化价值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升级文旅供给、提升文化价值引领、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立。  
  一是文化创意紧贴市场,文化小镇及街区运营前置。遵循“颠覆性创意、年轻化消费”的产业特征,联合高校进行产学研一条龙合作,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通过IP授权、特许经营、IP入股等模式开发,依托文创、旅游、餐饮、民宿等对IP资源进行多角度利用,把IP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物质产品。  
  二是文化价值引领文旅产业供给,塑造文化自强的核心竞争力。文旅产品供给者要有市场意识更要有情怀担当,引导消费者提升文史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布局秦腔、鼓乐、书法等非遗文化的现代阐释,通过专项资助打造文化IP品牌;协调媒体矩阵,通过大粉丝群、博主等自媒体,进行深度内容输出。  
  三是振兴乡村文化,以城乡协同促进乡村振兴。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培育民间艺术的青年宣传兵,以青年吸引青年,将乡村慢生活与本地民俗文化融合,与文化旅游项目结合。创新和完善村落特色文化产权制度,促进文化自强。  
  建议:一、从更高层面从供给侧确立文化价值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阐释,形成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文化价值引领新格局。二、加大政策资金供给扶持,在重点立项、后期评估上抓重点、出亮点,避免撒“胡椒面”项目、流于形式。三、重视人才培养,在高校成立产学研结合的文化产业研究院,利用高校科研优势进行文化资源挖掘和价值提炼,对接文产证券化通路;抓长远,见长效。  
  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
  关于陕西省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西安为引领,构建陕西美术馆集群。一是在现有美术馆基础上,构建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古城内五大美术馆,实现公共艺术场馆的城市空间均衡布局。二是结合西安高等院校密集的特点,联合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美术馆群落。三是全省各地级市各建设一座标志性的美术馆,打造市民公共文化艺术平台。四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美术馆和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合力构建陕西美术馆体系。  
  二、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政策性鼓励。一是对民间资本投资美术馆实行土地价格优惠,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将全省所有美术馆纳入政策管理体系,对美术馆经营全部实行税收免除。三是政府文化扶持资金应对国有和民营在政策上实行同等条件,对民营文化场馆建设给予尊重和鼓励。  
  三、提升全省美术馆管理的专业能力。建议以西安美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崔振宽美术馆和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为平台,对全省美术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展览、策展、推广、公共教育、收藏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四、构建全省美术馆联盟。在联盟内实行展览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重大文化活动资源互动,为全省重大文化活动提供平台支撑和专业支持。  
  五、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全省美术馆为平台,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国际艺术双年展,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提升陕西美术馆的整体格局和运营水平,以国际化的视野扩大陕西文化艺术影响力。  
  民进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吴巧月:
  文化为魂 融合为本创新为要 提质增效
 
  一、以文化为魂。一是增强产业吸引力。以文化为统领,强化多方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转型发展优势,形成强大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二是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推进“文学陕军”与“西部影视”等品牌合作,在创作中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元素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融合为本。一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实验区机制,推进“一市一品”,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推进“文旅+”“+文旅”融合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艺+旅游”等模式和业态。二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重点产业链,提升关中、陕北、陕南各市、县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占比。  
  三、以创新为要。一是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加大文旅产业创新转型,紧密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健全数字旅游产业体系。建立陕西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文旅及科技融合示范园、示范基地、头部企业等。二是培育数字新业态。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会展、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三是融合青年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让文化传播展现更多朝气。  
  四、多措并举提质增效。一是落地落实各类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政策,释放政策效能。二是丰富产品供给,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挖掘潜力激发消费,用足用活优惠政策,放大产业拉动效应。四是强化人才资源保障。五是强化落实省财政厅等12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财税金融政策措施》,协同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
  走守正创新之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管理体制的不同限制了文旅融合发展。西安演艺集团坚持“演艺+旅游”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开创了演艺与旅游景区合作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限制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文旅融合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文艺院团无力承担。文旅融合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投资风险较大,社会资本很少介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导致许多优秀剧目无法落地。  
  三、儿童剧作为下一代的精神食粮,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打破体制限制,以针对性政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与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以政策导向刺激旅游景区主动作为,将文旅融合列入年度工作目标,文艺院团跟进配合开发适合旅游景区的演出服务,深入挖掘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展示陕西文化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省级层面的文旅融合投资发展平台,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建立省级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平台,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审慎评估全省范围内旅游景区的文旅融合价值及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整合全省优秀文艺院团和编导人才,参与驻场演出剧目(节目)的前期论证和创作,打出资金扶持和行动支持“组合拳”,最大程度提升文旅融合产业项目的成功率。  
  三、关注支持儿童剧的发展。一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为儿童剧设置奖项或在评奖时有所倾斜。二是在创作和演出方面给予儿童剧更多资金扶持。  
  周至县委副书记李同勃:
  推进文化自信自立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
 
  近年来,周至县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挖秦岭北麓生态人文价值,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但对照开创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的目标要求仍有不足,还有提升空间。  
  一是突出“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协同并进。建议从省级层面充分聚合政策、资金等要素,统筹规划、全域布局,依托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推动文旅产业优势互补、市场互动,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发展格局,解决区域文化产业同质化和小、乱、零、散等问题,释放错位发展潜力,不断提升全域文旅产业竞争力。  
  二是坚持“项目化”推动,扶持培育产业主体。发挥中心城市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撬动更多资本力量汇聚乡村,培育壮大乡村文化市场主体,把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三是注重“多元化”建设,提升融合发展附加值。积极探索融合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文化要素与其他生产、运营方式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休闲”“文化+智慧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等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业融合度和附加值。  
  四是借力“平台化”赋能,健全文旅人才梯队。结合区域文旅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积极发挥省内高校平台作用,分层次、分门类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一批既懂地方艺术文化,又懂旅游人文知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智力保障。  
  省政协委员、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支持打造革命文物弘扬延安精神的标杆保护和展示项目,以政治引领为文旅增量引流。参照国家版本馆建设,高标准建设微环境下的延安革命文物典藏馆,实现以展代藏,以物证史,打造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向全国党员干部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新阵地。  
  二、强化“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的教育功能。提升革命旧址场馆的个性化展示与数字化展陈水平,与旅游部门深度融合,打造一个地方只听一个故事的红色文旅新案例,强化红色文化影响力,用讲好延安故事拉动观众留延时间。  
  同时,支持革命场馆提升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精品”上见真章,着力打造《延安十三年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窑洞里走出的中国共产党领袖》《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等用革命文物弘扬延安精神的精品展陈,用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讲好陕西红色故事,为陕西文旅引流带入。  
  创新机制提升文旅+新产值。支持红色场馆利用自家阵地发展文创事业,实现引得来、留得住、带得走,支持流量点自身造血。旅游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做细吃住行等配套服务,在增加游客旅游满意度上发力用功。政府扶持、投资商让利,以培育新产值激发文化街区发展活力,让游客回流。同时,通过举办国家品牌赛事等文化活动,增强市场品牌辨识度。加大省市级财政支持倾斜力度,持续推进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传承弘扬好延安精神,让研究与阐释成为陕西红色文旅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新质效。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