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展望2024年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鲜明、势头强劲。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新年新蓝图谋定努力目标、部署重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各地发展关键词。
2月3日,西安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的20个委员小组分为6个联组进行专题讨论。记者梳理发现,聚焦加快“双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委员们精准建言资政、贡献真知灼见。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
杨阳委员认为,目前,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处在“从电到光”的转换期,作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和西北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在光子产业发展上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在产业链中上游布局较多,且在特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全球领先优势。
如何把创新科技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杨阳委员建议,紧抓“双中心”建设机遇,在已建成的光子芯片、光子制造聚集区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千亩规模的“西安光子科学谷”,建设集“科研、产业、金融、人才、展示”为一体的光子聚集地,塑造西安光子产业特色名片。同时,围绕光子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控理念,帮助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知识产权获得融资,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
“再制造产业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对废旧产品的再生利用及新品延寿,以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刘海委员开麦首先介绍了再制造的效用和意义。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生产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排80%,具有较好的经济和资源环境效益。可观的经济和资源环境效益,让会场的委员们听得兴致勃勃。
发展,不仅要在老赛道上跑出“新速度”,还需在新赛道上体现“加速度”。对西安而言,发展再制造产业,如何破圈?刘海委员建议,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产品来源和渠道畅通,为再制造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确保再制造产品能够及时返回到消费者或原始设备制造商手中;与此同时,加强与国际再制造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确保符合标准甚至高于标准。
再说数字贸易和制造业协同发展,潘琳委员的建议既有前瞻性,又具可行性。她认为,数字化和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应加快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在制造业领域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智能工厂、智能装备、智能服务、大数据、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通过财政资助等方式,引导一批规上企业先行先试,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更新标准体系,相关政府部门还需引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护航制造企业借助数字化创造新价值。
当传统产业接轨智能技术,会爆发怎样的潜能?布宁辉委员建议,系统性推进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建设。他提出,推动建筑工业集群智能建造试点,深化5G、IoT、人工智能、BI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打造“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程”示范,建设“未来工厂”,通过梯次培育,在西安市发展50家以上智能建造标杆性企业,加快规模化应用,形成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双中心”对城市综合科研实力提出了严格要求,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两手都要硬”。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建好“双中心”,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攻坚发力。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科技成果转化怎样迈上快车道?焦磊鹏委员建议,建立早期科研成果发现、定期跟进制度,通过建立高校、研究所、企业和政府之间协同工作机制,对早期研究成果做到早发现、早关注、早接洽,及时锚定并最终促成科技成果落地。
薛晓芹委员还建议,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并分析市场需求和转化方向,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可利用大数据技术,追溯评价成果转化企业历史活动数据、投入产出效能,充分释放和传递科技成果潜力信号,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响应依据。此外,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科研设施设备链接、数据存储、分析、共享、交易等体系,为科研设施共享、科技协同攻关打造数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