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打好县域“特色牌” 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县域位于城乡两头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承接产业转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又能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产销对接和消费升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就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如何立足县域实际,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之路?省两会上,孔军、冯永忠、冯五一三位省政协委员带着自己的思考给出了意见建议。
  着力做好三产融合大文章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税系主任孔军表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破解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我省城乡资源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
  孔军认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布局全产业链,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要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实现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他建议,推动县域范围内的三产融合,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双向渠道,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实现要素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
  在产业发展方面,孔军建议,城镇产业要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对乡村振兴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城乡融合的基础,通过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壮大乡村经济新业态。
  坚持“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不单是改善乡村环境实现宜居,同时还要实现宜业。”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表示,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村民增收“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产业是基础,也是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冯永忠建议,将县城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产城融合,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提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构建“千万工程”与农民就地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户工资性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县城与各镇村连接道路、物流、信息网络上。”冯永忠表示,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文旅赋能,都离不开畅通的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完善的物流设施和发达的信息网络。在文旅赋能方面,要警惕脱离乡村特色产业,单纯地将文旅要素作为乡村发展主业的做法,“毕竟文旅要素发挥的是赋能引流的作用,乡村振兴还是要靠主导产业。”
  市县平台融合助推区域发展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作为国有投资企业负责人,这些都是省政协委员、渭南市产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五一在选择区域投资项目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就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冯五一表示,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我省县域普遍存在创新理念滞后、县级政府资源统筹能力较弱等问题。他建议,县级政府、机构、企业要与市级相应平台协作,共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我们正在探索市县平台融合机制,通过整合升级合阳、潼关、大荔、富平、蒲城等县级平台公司,在当地组建县域高质量发展基金,以提高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能力。”冯五一表示,国有企业要响应政府号召,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在产业发展、合作机制上求新突破,从企地合作、产业强县、金融赋能等方面助力县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