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在第三联组讨论中,委员们围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主题踊跃建言。 记者 白瑶 摄
1月28日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委员们分为5个联组分别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进行发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汇聚澎湃奋进力量。
区域协调发展 让城乡“美美与共”
□ 记者 赵婧 实习记者 冯倩楠
“品牌就是市场!”在1月28日上午参加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时,省长赵刚对委员提出的疑惑给出精彩解答。
“秦岭红是我省第一批获得红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但是‘秦岭红’品牌只是企业品牌,目前商洛还没有区域品牌。”省政协委员、商洛市秦岭红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云亮在介绍陕茶产业发展时直面存在的问题。
丁云亮建议,在茶园增产增效、抓优抓特上多下功夫,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托秦岭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挖掘本土资源的同时,积极引进资本及外部力量助力产业发展;开发能彰显我省茶叶优势的产品,引导茶产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持续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培育做强陕茶龙头品牌,推动陕茶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秦地无闲草’,陕西中药材重点品种283种,占全国77.6%,资源种类和数量居全国第5位,种植面积500万亩,道地药材67种,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建议,以陕药集团、省中医院、省中医药大学、铜川“药王”孙思邈历史文化为“四个龙头”,打造中西部中药产业、医疗、人才、文化发展“四个高地”。
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要提升我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引领县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省政协委员、西安国家版本馆副馆长何瑛建议,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小精尖”科技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合力,打出科技创新“组合拳”;搭建区域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智力共享破解人才困局;完善担保机制,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评选科技创新示范县,激发全省县域科技创新活力。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旱区作为粮食生产、生态屏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主战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在杨凌设立旱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不仅为旱区农业高效增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也可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的发展。”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建议,在杨凌设立旱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农业技术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建圈强链,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必须突出“千万工程”这一重要引领和抓手。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主席王晓军说,我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按下快进键。建议深化学习引领,提高政治站位;重视规划管理,强化顶层设计;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整治乡村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深化乡村改革,加快推动落实。
推动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相互赋能,是2024年陕西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关中地区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为牵引”。
对此,省政协常委、咸阳市政协副主席房晓飞建议,持续与西安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输配电、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共同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协同配套,创新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加快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围绕共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共同打造西安高新区—沣西新城—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科技创新走廊。
绿色,是陕南地区发展的底色。
立足陕南生态资源禀赋,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范英建议,支持陕南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依托汉江、巴山、秦岭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廊道和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将陕南打造成为联动中西部地区的碳汇产业交易中心,加强陕南与毗邻地区构建碳汇交易机制和体制,同时统筹用好省级财政支持陕南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做大陕南茶业、天麻、食用菌等产业的规模。
一条高速路,在缩短了县域、区域间的距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高桥、柞水、子午、富平等一批主题特色服务区开设农产品专区专柜专店60余个,解决沿线群众就业8000余人,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省政协委员、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学在发言中透露,近两年计划投入30亿元,按照“一区一特色”和融入县域经济的思路,打造阿房宫、榆林北、宁陕等24处主题特色服务区。
“希望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在植入地方文化元素、展示地方特色形象、发挥地方资源禀赋等方面协同配合,让服务区的地方特色更鲜明、文化氛围更浓厚。”孔庆学建议,将服务区发展纳入市县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打开服务区与国省道、美丽乡村、观光农业的通道,与周边道路互联互通,让周边区域车辆、人员可以进入服务区消费、休闲,实现服务区资源共享,更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如何守牢金融安全底线?
“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高度交叉关系,正逐步成为威胁财政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巨大‘灰犀牛’。”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谷孟宾建议,要厘清政府与融资平台边界,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推动融资平台整合转型,强化债务约束机制,完善债务违约与处置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锻长补短 向“新”奔跑
□ 记者 满淑涵
“你自己的企业从事哪些领域?”
“我们主要涉及五大业务板块。”
“这项工作具体跟谁沟通?”
“建议省上有关部门加强与中国科协、科技部的对接。”
……
这是发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的一幕。1月28日上午,来自中共、工商联、科学技术、经济界别的13位政协委员与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省委书记赵一德亲密互动、深度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重要任务。
“陕西氢能资源丰富,化工副产氢超200万吨/年,约占全国12%,两百公里内终端用氢成本低于35元/公斤,远低于粤沪等地区,具有突出的成本优势。”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农工党陕西省委会主委王国根首先开麦。
针对目前陕西氢能产业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制氢规模小、加氢站少、应用场景开放不足等问题,王国根建议,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在各地市域内城际间的示范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叉车、环卫车等示范应用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相继发布,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
结合产业实际,省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马晓华说,陕西尽管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对比国内集成电路强省,在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他建议,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区域性半导体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和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注重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以通信、物联网等下游应用需求大的产业为突破口,鼓励下游企业以并购等方式参与设计,以下游需求带动我省芯片应用和产品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装车量。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省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新经济业务负责人赵玄建议,发挥秦创原平台优势,鼓励高校设立相关实验室和孵化器,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开设新能源与回收分类专业,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说起人才培养,省政协委员、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感触颇深。“从目前我省‘一流学科’建设情况来看,系统规划缺乏、学科综合实力不足、学科交流机制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他建议,持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各级政府要牵头撮合更多优质企业和相关高校优势学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强强联合”。引导地方高校完善创新体系,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2022年我们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技术经理人协会,通过近两年的运转,开展各种活动百余场,培养技术经理人1300多名,促成1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交金额突破亿元。”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祁志峰认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是深化“三项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技术经理人数量相对不足、水平参差不齐、高端专业化人才稀缺、职业认可度不高。“建议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纳入中央统战部六局和中国科协合作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协作网络,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着力挖掘和培养一大批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科技领军企业在全链条创新中充当“挑大梁”的角色。用省政协委员、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的话说,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关键节点和“火车头”。
“当前,要通过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机制作用,培育我省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切实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支撑,助推我省实现从科技大省向创新能省、经济强省奋进。”
针对加快培育壮大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蒲小川建议,运用系统思维,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支撑。此外,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实验室集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创设覆盖产业全周期的股权基金集群,用金融工具周期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周期,实现核心要素的有效协同和高水平循环。
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体系的结构和能级。省政协常委、陕西盛世美居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保强认为,陕西应建设全省一体化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创新政策直享、创新诉求直办、创新成果直配、创新服务直达的服务模式。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从项目申报、财政奖补、金融服务、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聚合发展动能。
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省政协常委、省统计局二级巡视员张虹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共409户,较2018年增加153户;实现营业收入3713.85亿元,增长1.9倍。
上扬数据提振发展信心。如何锻长补短?张虹建议,应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三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培育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工作第一项,提出了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塑造产业链群新优势、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三个方面主攻方向。”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为此建议,陕西应抢抓机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产业聚集、政策聚力、要素聚合、项目聚焦为抓手,采取多方共建、平台共用等模式,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加快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共谋发展,共话未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在大家心中愈发清晰。
“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有理性思考、有务实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加以吸收,也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省委、省政府工作的支持。”赵一德表示。
冬尽春暖,会场内向“新”的足音催人奋进。
让陕西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 记者 白瑶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内陆陕西加快开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陕西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陕西正逐渐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面对新征程,如何让陕西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1月28日,在联组讨论会上,来自民革、致公党、台盟、台联、侨联、对外友好、特邀界别的委员们围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主题踊跃建言。
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陕西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紧密、交流频繁。会上,省政协委员、澳门施美兰集团副主席罗俊隆围绕陕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现状,建议陕西应加快构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体系。
在罗俊隆看来,互联互通应首先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数据的共享上下功夫。他建议,应有序推进与大湾区高铁、公路等布局和规划建设,加快航空网络升级,加大物流和仓储建设力度,加强信息领域双边合作,推进两地信息和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
“陕西还可以通过大湾区参与国际经贸交流和合作,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打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罗俊隆说。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陕台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各项惠台政策措施落实,不断增强台胞台企扎根陕西发展的信心,陕台贸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也存在着台商台企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吴志红认为,推进陕台交流合作,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服务台商制度机制,健全基层对台工作机构,建立与重点台资企业、重点投资项目结对联系工作制度、法律顾问制度,设立台湾同胞法律援助联络点,健全涉台纠纷法律服务顾问制度,为台胞台企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碰撞中激发智慧。讨论会上,委员们积极贡献“金点子”,为陕西对内对外开放“谋良策”。
优化营商环境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惠企政策,推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究竟怎么样?是否真正落地见效?作为企业负责人,省政协委员、中恒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鹏辉在企业经营和走访调研中发现,我省缺少牵头落实中省惠企政策的政府部门,导致惠企政策落实差距较大。
“我建议赋予相关职能部门专责,设立‘企业家日’,搭建‘政策速递’平台,运用‘陕企通’等助企服务数字化平台宣传和推送政策。”杨鹏辉说。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曹增武建议,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评估体系,从政策制定、发布、兑现全流程评估政策出发点,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评估政策落脚点,并借助专家视角,对政策出台背景、实施现状等进行研究,定期跟踪和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确保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
为帮助省内企业加快进入资本市场,2013年陕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为企业提供规范培育、融资服务、股权登记托管等服务。但在服务中小企业中,也暴露出挂牌企业聚集度不高、股权市场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兼西安稽查局局长鱼向东建议,应提升战略定位,做大做强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加快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更多优质企业、私募机构参与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展普惠金融深度和广度,推动陕股交发挥“扶早”“扶小”功能,为企业提供规范培育、融资对接等金融服务。
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更是陕西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不少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重视对优秀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培育,不仅关乎民营经济发展后劲,更关乎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省政协常委、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孙武斌建议,应加快制定《促进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指导意见》,把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作为全省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来抓,构建科学的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机制,建立全省新生代企业家数据库、培养档案和实训基地,创设“三秦企业家成长学院”,全面提升新生代企业家综合能力。
物流大通道是对外开放的新支点。当前,网络货运进入2.0时期,全国各地网络货运平台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而我省网络货运在政策支持等方面已明显落后第一梯队。
“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网络货运发展中短期规划,找准全省网络货运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及项目。”省政协委员、榆林中科创新研究院人事教育部副部长王振中建议,将大宗物资业务作为主要发力点,以点带面扩展产业链,对目前相对薄弱的城市配送、零担运输等领域进行多赛道布局,全面赋能我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打造改革开放高地,要唱好对外传播“大戏”。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省政协委员、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史佳在会上提到陕西大熊猫“存在感”不强,尤其是国际知名度亟待提升的问题。
“一提起大熊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大熊猫,但其实陕西也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史佳建议,应将大熊猫的国际化工作纳入到相关部门的重大事项中考虑,出台我省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抓好我省大熊猫在国家外交等重大战略中的机会,策划“大使夫人、知名博主走近陕西大熊猫”“陕西大熊猫国际文化节”等活动,打造“陕西熊猫,国宝中的国宝”品牌,搭建陕西熊猫多语种传播平台,确立我省以大熊猫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标识物,举办陕西大熊猫文化推广活动,不断提高海外知名度。
随着讨论的深入,观点汇聚、良策频现。委员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履职路越走越坚实,汇聚起助力陕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协力量。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赋能高质量发展
□ 记者 刘凡銆 实习记者 马尤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如何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大的担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1月28日,参加联组讨论的委员们聚焦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主题,凝共识、聚众智、汇群力。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融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并推出5个方面26条具体措施,推动文旅与其他相关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确立,标志着西渭融合驶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新阶段。”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王志斌说,近年来,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西安、渭南两地就西渭文旅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西渭融合发展先行先试作出了贡献。
“西渭文旅融合还存在产业协作不强等问题,这阻碍了西渭文旅的进一步融合。”王志斌认为,目前,渭南文旅产业发展还没有建立起对接全省、西安市场的发展平台,未形成市场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他建议,依托在西安举办的重大活动,联合开展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推介,建立旅游信息联合发布和旅游市场执法联动响应机制,共同搭建文化旅游市场服务云平台,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陕南既有秦巴山地生态景观,也有汉水丹江秀美风光,更是中华“汉”文化发祥地。
“当前,陕南三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匹配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省政协常委、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杨东明注意到,当前,陕南三市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体验度不高等问题相对较为突出。
杨东明建议,聚焦全域化发展,深入挖潜“汉文化”产业价值,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熔铸于城市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全过程,把文化底蕴转化为品牌内涵,创新驱动文旅与工业、农业、商贸、创意等产业协同发展升级,实现文旅联动、错位发展。
近年来,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戏剧作品走出陕西,形成了独特的“陕派话剧”现象,成为陕西文化新的标志性符号。
如何将“陕派话剧”这一品牌擦得更亮?省政协委员、西安妇联副主席孙维提出,多发展小剧场话剧,让更多人乐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在孙维看来,相较于大型话剧,小剧场话剧能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交流,具有结构精巧、灵活性强的优势。她建议,以陕西省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开辟小剧场戏剧节,孕育符合陕西地域特色的小型舞台戏剧作品,以小投入、长效益,营造文化市场繁荣气象,唤醒文旅市场新活力。
文艺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文艺是陕西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化的重要领域,也是陕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领域。进一步发挥文艺助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最关键的是要有强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省政协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表示。
李震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高端文艺人才出现“断档”,“曾经为陕西文化创造了辉煌业绩的高端文艺人才,大部分已进入高龄,有的已离世,新的高端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他认为,要进一步制定专门针对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计划,制定高待遇、高配套、高级别的待遇标准,稳住现有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引进国内外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
对于李震委员的建议,省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陶怡秀表示赞同。她说,要弘扬陕西文艺品牌优势,就要加强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育力度,继续组织实施“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积极拓宽人才成长渠道,采取聘用、签约、合作等多种形式,完善文学人才职称、职务评聘措施和办法,支持特殊专业艺术人才成长,重视加强与高校文学人才的联合培养,吸引优秀文学人才来陕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讲好陕西故事,可以提升我省文化资源国际传播能力,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李莉说,我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条国际航线,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进一步激发入境游的消费潜能,推动形成传播陕西文旅好声音的强大声势。
“尽管有优势和潜力,但我省传统入境旅游产品多是以文物古迹为主的观赏性旅游线路及景点,游客参与感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产品和旅游品牌。”李莉认为,应深入挖掘陕西文化IP,持续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在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和休闲旅游线路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开发更多符合入境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新线路、新业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底座和创新生态,全面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陕西落地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但我省还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片段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不足的问题。”省政协委员、陕西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李晓敏说。
“对文化产业而言,抓住了数字文化产业,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李晓敏建议,积极打造西安市沿秦创原到西安高新开发区产业带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区,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产业空间布局态势,进一步发挥中心片区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群化的发展态势,分别在延安、宝鸡、汉中组建以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工业文化、数字汉蜀文化为特点的三大文化产业带。
陕西文脉悠长、人文荟萃,如何发挥好资源优势?
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认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构,要以全省美术馆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陕西文化艺术大平台,以文化艺术大平台推动陕西文化艺术在展览、研究、国际国内交流方面的领先和引导地位,全面提升陕西文化艺术活力和创新能力。
杨超建议,以西安美术馆和陕西美术博物馆为核心,联合陕西著名策展人,对各地市美术馆进行专业指导,实现全省资源共享。深入挖掘我省现有美术馆资源,通过国际策展人市场化机制,着力打造陕西国际艺术双年展,积极开展艺术交流、文化互鉴,推动陕西文艺走向世界。
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首席记者 李荣
“要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要创新思路破解城市更新难题”“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1月28日,来自共青团、青联、妇联、教育等10个界别的委员们汇聚一堂,围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环。省政协委员、陕西瑞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光说,目前我省居民收入基数低,制约新型消费发展。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收入相对偏低,非食品消费比重较低,制约新型消费的扩大。同时,消费新形态领域的有效供给不足。
王争光建议,保障居民收入,培育新消费动力源,创新消费新场景,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融合消费新场景项目作为示范引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展示成效和经验。支持各地探索创新符合新型消费特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依托消费新场景带动新兴产业落地应用。
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新城区副区长李枫艳在谈及城市更新难题时说,随着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布局调整,较早的城市建成区存在的街区更新滞后、规划引领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李枫艳建议,制定城市更新实施导则,确立“复苏城市活力”导向和“社会多元参与”规则,从意向、决策、行动、组织实施到后期运营管理,建立一套多元参与、多方行动的政策措施和议事规则。构建体检—规划—计划的城市更新项目机制,通过体检评估,摸清家底,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形成体系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陕西职业教育位居全国前列。如何进一步优化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省政协常委、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认为,应加大高职院校间的优质资源和品牌共享力度,鼓励院校联合招生,按特色和需求进行二次生源分配,以高水平院校带动普通院校、省会城市院校带动非省会城市院校,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省政协委员、陕西至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志博建议,强化科研技术投入,有效解决秸秆的去处问题。对低排放新型炉具进行研发与评估,并结合风能、光能、地热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系统解决区域冬季取暖所带来的排放问题。
安康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生态价值转换。”省政协委员、安康市政协主席周建功建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中央呼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使资金投入与生态保护贡献相适应。由省级统筹研究制定引汉济渭供水地区与受水地区水资源补偿机制,并加强省际间协商合作,探索建立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围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省政协委员、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拓耀飞建议,应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上下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有效落实转诊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制定严格统一的转诊制度,确保转诊工作有序开展。
养老服务护理员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如何让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副市长张开建议,拓宽渠道,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造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实施养老护理员入职奖励、护理员岗位津贴等措施,提升行业吸引力。
如何推进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协同发展?省政协委员、西安航空学院院长祁玉龙建议,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持续深入开展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评价、分类发展制度体系,设计出台专项计划和单列评选制度,建立应用型高校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和贡献度绩效考量,促进这些院校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打造一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全面振兴。
生育率的过快下降将会改变我省人口结构,对我省未来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省政协委员、岐山县副县长周峰表示,要宣传正确的家庭价值观、责任观、婚恋观,激发年轻人对于美好家庭的向往和期待。减轻女性就业歧视和压力,增加男性育儿假,促进男女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减轻女性育儿压力和就业压力。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已成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省政协常委、咸阳市副市长蒋彬凤建议,各级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确保开齐开好心理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变化,推进我省心理健康筛查普及工作,建立系统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预案和学生心理健康台账,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