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超委员
杨超委员
王肖峰委员 □ 记者 刘凡銆 文/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陕西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聚焦“公共文化服务”议题,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李小超、杨超、王肖峰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扎实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只有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省政协委员李小超始终将自己履职的关切点放到乡村文化振兴方面。
“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从源头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李小超认为,实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水平,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十四五’时期,需要解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实现‘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李小超说,当前乡村还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旧老化、人才短缺、品牌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此,李小超建议,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打造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和智能化的公共文化驿站;要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精准对接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人才分类评价评定、落实乡村人才福利待遇等办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让更多人才愿意去农村、安心留农村。
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还有较大差距。”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说,群众期待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拉进社会大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杨超看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向订单式服务、互动式服务转型,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跟踪掌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提供了直接依据。”杨超说。
如何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杨超认为,可以搭建文化体验大数据平台、非遗音乐体验馆、智慧图书馆、云博物馆等,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丰富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一云多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整合图书、文博、非遗、文艺等各类文化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当下,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省政协委员、陕西雷珍民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肖峰认为,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促进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
在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潮”的当下,如何确保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王肖峰考察了西安多个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后发现,我省的文化场馆数量和规模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只有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才能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合力。
今年省两会上,王肖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提案》。他建议,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捐助机构、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