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 宋杨 贺波 刘迎军 罗军 谢斌 闫小宁 谢慧莹 张华俊 刘勇 编 者 按 1月27日,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0位与会人员分别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等方面作大会发言,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发展之计。
省政协常委孔军代表省致公党:
以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省要坚持教育科学人才协同发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一、加速创新驱动,激发科技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我省要坚持科技人才战略,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阵地,培育“高精尖缺”创新人才,以科技创新为源释放新质生产力。要抓住西安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建设机遇,发挥我省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为打造新质生产力体系注入科技动能。
二、提高开放水平,服务新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为传播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内外双循环通道。我省要立足于西部对外窗口,探索创新合作,将新质生产力嵌入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外向型经济扩张。一方面要深化陕西“高标准自贸试验区建设”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招引新质生产力投产落地。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外向通路。
三、加快能源转型,撬动绿色经济效益。绿色创新是推动降碳减排的新质生产力。要通过“双碳”目标引导陕煤、延长等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加速绿色创新和效率变革,探索构建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新质生产力体系。设计动态可调的能源价格机制,以市场供需和价格规律推动新旧动能迭代,撬动低碳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经济效益。
四、做强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关键因素。我省要抓住数字经济转型机遇,借助秦创原平台,加快传统商业模式数字化创新,扩张数字消费空间。要以新一轮工业数字化加速转型为契机,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带动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驱动力。
省政协常委宋杨代表省民建:
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制造业为本、实体经济为重,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依托航空航天、电力装备、数控机床、卫星及应用、光伏等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明确陕西在这五大领域的战略任务和路径,形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深化省内航空航天领域合作,推动“航天研发+阎良制造”“西安研发+汉中制造”,打造世界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二、积聚创新资源,激活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利用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业软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解决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积极培育科技型领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搭建高端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组织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
三、深化协同发展,高水平谋划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央企与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在数控机床、输变电、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等领域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产业园区外企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出台贴合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民营企业有序准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积极推动落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研发经费统计“清零”奖励等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奖励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大力引进高端装备产业研发设计人才。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省政协委员贺波代表省农工党:
聚焦产业优势 培育创新体系打造钛镁钒千亿级产业集群 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部署实施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工程,为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路径。
一、积极对接部委,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支持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对接和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对钛、镁、钒等有战略价值的产业,采用类似支持稀土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加快钛、镁、钒等新材料军民融合步伐,为国防工业提供有力支撑。探索运用碳排放权交易或碳汇交易等方式,支持陕南—陕北采用碳交易方式协同发展,平稳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二、加强研发创新,注重培育高端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抓住西安“双中心”建设机遇,依托秦创原创新平台,积极申请在西安建立钛、镁、钒等金属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瓶颈”基础科学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产业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重视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精心培育名优企业。
三、墩实“链主”企业,依托园区聚集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紧跟上下游配套需求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构筑完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链条“输血”,引领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以省市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聚集一批金属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当地园区,着力打造宝鸡钛合金、榆林镁合金、商洛钒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区,提高产业聚集度和资源利用率。
四、丰富发展要素,优化杠杆调节功能,探索运作新模式。探索“钛镁钒交易中心+金属收储”的“产业+金融”运作模式,组建陕西战略金属资源收储基金,建立陕西金属资源储备库。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挥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对钛、镁、钒等金属进行战略储备,在条件成熟时成立陕西金属交易所,提高产业定价话语权。
省政协常委刘迎军代表省九三学社:
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 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对于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我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以优化实验室体系建设铸造“硬支撑”,构建科学中心技术基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要加强我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二、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强引擎”,构筑科技成果转化硬平台。要全力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省市联动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新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事前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机制”“基于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的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改革,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转化模式,加快培育新动能。
四、以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夯实“优保障”,拓宽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金融服务,打造创新投资基金生态链,健全“股贷债保”联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丰富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模式,拓宽以上市为抓手的科创企业成长进阶之路。
五、以加大人才招引提升“软实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产教融合等高能级平台,通过实施特殊人才点对点服务等政策,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三支“双创”人才队伍,以“项目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省政协常委罗军代表省民盟:
破解县域发展瓶颈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经济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成绩喜人,但依然存在对全省经济增长支撑不足、潜力和优势没有充分释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瓶颈。
一、“项目破题”释放县域发展爆发力。实施“三企入陕”“三请三回”等行动,促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环境友好型项目竞相落地。探索推行工业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容缺预审”机制,支持西安、宝鸡等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对全省县域发展考核排名靠前的县(市)给予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二、“产业破局”形成县域发展支撑力。开展县域主导产业“领跑者”企业培育工作,走“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100亿元左右的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设立省级标准厂房建设专项资金,强化产业集群载体支撑。
三、“改革破壁”打造县域发展驱动力。试点推行“市县同权”改革,构建市县一体化、扁平化审批机制,加大放权赋能力度。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优化用好“秦务员”“陕企通”等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实行“工业快批”“智能秒批”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四、“创新破格”激发县域发展引领力。建设“网上常设技术市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施技术交易“后补助”。完善市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行科技创新券等模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秦创原对县域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持作用,推动科技型企业迭代升级。
五、“城镇破茧”提升县域发展承载力。实施县城设施更新提升工程,加快编制县城、重点镇设施更新提升工程规划。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升路径,健全县域商贸流通网络,全面提升县城发展承载力。
省政协委员谢斌代表省台盟:
发挥“千万工程”牵引作用建设三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我省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省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但对标“千万工程”先行省份,我省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科学布局乡村空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高标准编制精品示范村规划,充分彰显关中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之美、陕南秦巴山水灵动之美、陕北农牧交错广袤之美。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短板,让现代文明生活惠及农民。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不断增加乡村“颜值”。
二、畅通要素配置通道,筑牢和美乡村建设根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更好“流动”。及时跟进财政、金融、土地等普惠政策,支撑农村三产融合用地需求。加大凤堰古梯田等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畅通人才、智力、技术、管理、服务要素通道,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先进理念进村入户。
三、推进“三农”政策集成,聚力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苏陕协作”为抓手,探索构建合理的“消薄飞地”“产业飞地”“生态飞地”等协作模式,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深挖潜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陕农”优势品牌,突出联农带农培育场社,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缩小城乡差距。
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机制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有序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持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运用“一核四会五个一”“321基层治理模式”等,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构建“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凝聚群众、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格局,让“淳朴民风、乡村宜居”在三秦大地遍地开花。
省政协常委谢慧莹代表省民革:
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使我省开放发展迎来难得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峰会成果,将极大改善我省目前存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贸企业结构过于单一、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
一、对接融入国家外交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层次。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同中亚、西亚、南亚、中东欧国家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沟通交流,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全面加强省级城市间交流互动,常态化举办省级投资、贸易、产业发展类论坛,提高人员往来、人文交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便利度、活跃度、满意度。
二、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做大做强开放平台。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次级节点建设,优化、增密国际货运班列,推进集装箱货运码头现代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跨境运输过货量。支持汉中、延安、安康等机场开通更多国内国际航线,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航比例。全面升级自贸试验区、浐灞国际港等开放平台,争取更多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外向型企业落户陕西。
三、持续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实现全方位互促共建。发挥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加强同共建国家在中医药、旱作农业、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省内高校与共建国家重点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邀请高层次学者专家来陕工作。加快秦创原运行制度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步伐,支持共建国家通过秦创原开展科技创新。
四、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化拓展“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创建成果,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鼓励双方优质企业互相建立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发挥我省打造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势,支持在陕企业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粮食加工等飞地产业园,不断开辟贸易新空间、新领域、新赛道。
省政协常委闫小宁代表省民进:
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加快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 当前,文旅市场加速回暖,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期。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陕西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一、优化文旅产业结构,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构建特色文化品牌体系,做大做强“西安鼓乐”“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形成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陕西文旅IP矩阵。以园区、基地为抓手,打造文化装备制造、毛绒玩具、陶瓷、皮影、剪纸、泥塑、农民画、石雕、编织、刺绣等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碑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等项目。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方向,推动文旅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文旅大产业发展格局。
二、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塑造文旅融合样板。推动“文化+”融合发展,以周、秦、汉、唐文化内涵挖掘拓展为重点,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体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塑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陕西风格的农旅融合、茶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产品,避免千村一面、千街一面。依托我省“文化陕西”“山水人文”的核心文化资源,以西安为中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省内区域空间布局,以西安、延安、汉中等城市为锚点,提升关中历史文化旅游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旅游带、陕南自然生态旅游带发展水平。强化跨省合作,探索省际文旅产业合作新机制,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协作区、陕甘宁边区红色旅游发展集群等跨省合作。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共同“文化记忆”,在西安打造中国-中亚丝路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旅游联盟总部。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张华俊代表西安市政协:
协同推进 精准施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近年来,我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问题仍较突出。为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八个新突破”部署要求,纵深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各方责任。夯实属地责任,坚持全省“一盘棋”,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夯实联防责任,协调山西、河南两省,进一步完善汾渭平原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夯实企业责任,引导企业自觉承担大气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
二、坚持目标导向,狠抓措施落实。目标清单化,各市(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为主要目标,列出清单,层层压实。任务项目化,重点将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等任务项目化,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进降碳减污。
三、实施重点突破,精准科学治理。着力在重点指标上突破,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着力在重点区域上突破,使咸阳、西安、渭南等城市的空气质量根本性改善。着力在重点领域上突破,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推进山区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着力在重点面源上突破,稳步推进氨污染防控。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大气污染成因研究,争取把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纳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启动新污染物治理研究,力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作出陕西贡献。
五、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规范预警启动、响应、解除流程。推行信息公开机制,倒逼企业、部门、属地履行环保责任。落实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察,支持政协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
省政协委员刘勇:
传承秦商精神 助力开放发展 秦商以“厚德重道、勇毅精进、融创实干、义利报国”的精神创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世图景。新时代,陕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秦商的振兴。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秦商精神,打造秦商平台,叫响秦商品牌,重塑秦商形象,努力在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中再创辉煌。
一、传承秦商精神,提振信心鼓干劲。挖掘秦商精神的时代价值,发挥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心剂”功效。建议由省工商联牵头,设立秦商精神研究机构,建立秦商博物馆,创办《秦商》杂志,大力弘扬秦商精神,塑造敢闯敢拼、勇于超越、追求卓越的秦商形象。开辟年轻企业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立“三秦新生代企业家精英榜”,评选表彰奖励优秀新生代企业家,促进秦商人才辈出。
二、打造秦商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陕建、隆基、比亚迪等大型企业,整合陕酒、陕菜、陕饼等“陕字号”特色资源,宣传西凤酒、肉夹馍等特色产品,打造新秦商品牌形象,重振秦商风采,引领产业链发展新高地。突出“头部效应”,聚焦我省经济发展新趋势,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务实推进秦商持久长远发展。
三、激发秦商潜能,勇担责任促发展。加强对秦商组织的政治指引、政策支持,引导其自觉担当历史使命,担负社会责任。将商协会视为我省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使其成为对外联络的前哨和编外招商机构,不断扩大秦商“朋友圈”,形成招商引资引智新动力。
四、凝聚秦商力量,主动融入大格局。发挥秦商联络海内外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秦创原、丝博会、长安号等平台和载体,将力量汇集到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国际贸易等产业发展的“刀刃”上。做强做深发展大平台,借助共建“一带一路”、东部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推动秦商加速向全国拓展、向国际迈进,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