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高镇冯家峁村发放奖补资金 休闲农业 横山区党岔镇王家坬村桥涵施工现场 无定河流域稻蟹飘香 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聚力投身农业农村主战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幅产业兴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景象徐徐展开。
产业奖补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在横山区高镇冯家峁村,冬日的村委会大院里热闹非凡,严寒天气丝毫抵挡不住人们脸上的喜悦,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为村里95户远志种植户发放了总计40万元的远志销售奖补资金。
“今年我种远志刨了十几亩地就卖了20多万元,今天又领到2万多元奖补资金,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后我们种远志的信心更足了!”种植户李玉龙一边数着刚领的钱一边兴奋地说。
“2023年,全村远志种植面积3700亩,覆盖50%的农户,收入达1500多万元,辐射带动横山全区种植远志面积达1.3万亩以上。下一步,冯家峁村将逐步打造成为陕北最大的远志集散基地和药厂远志专供基地,带动横山及周边地区远志产业快速发展。”展望全村未来发展前景,冯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鲁鹏信心满满地说。
冯家峁村远志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横山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精心选取的一批示范点、代表村,集中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按照横山区乡村振兴规划布局,2023年,全区安排衔接资金6760万元,高标准创建市级示范村8个,巩固提升示范村13个,通过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带动、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人才引进、文化赋能、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十大提升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五大振兴目标,涌现出了一批以高镇冯家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双城王梁“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园区+农户”、雷龙湾沙峁“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之路。
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横山区用准用活“产业奖补”政策,出台《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安排衔接资金1137万元,奖补中药材、果业、稻渔、水稻新型经营主体四类五个项目,采购并发放各类播种机、肥料、种子、地膜、滴灌带等价值1600余万元的农用物资,促进“羊、稻、药、果”等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安排衔接资金1120万元,扶持2797户低收入户新建标准化羊舍和草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具,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兴旺。
以工代赈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在横山区党岔镇王家坬村的农田地里,长10.9公里的砖扎田间生产道路正在铺设中,村民孙旺金和几个村民干劲十足。他说:“以前的路一下雨满是泥泞,到农忙时三轮车陷在泥里根本走不动,太耽误干活了。现在给我们把这条路铺成了砖路,以后干农活就方便多了。这些年,村上还组织我们干活赚钱,又不用出远门,真是太好了!”
此时的王家坬村,长70米的桥涵修建工程主体已完工,村民王利平正忙着赶附属设施建设进度。此前通过严格考核,王利平成为村里以工代赈项目务工队的一员,月收入几千元,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比外出务工实惠多了。
新建基础设施,补齐了产业发展短板,让村民们倍感振奋。王家坬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军介绍说,村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尽量用人工不用机械的原则,采取群众决策、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方式,带动当地90多名村民参与务工,实现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促进村民增收双赢。
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要求,为切实提高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成效,横山区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出台了《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办法》,大力推广“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吸纳就业、资产入股、以工代赈”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力度,创新拓展赈济模式,充分发挥“赈”的高效作用,着力盘活劳动力闲置资源,让脱贫户、监测户通过务工形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动报酬,逐步形成了以工代赈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动局面,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振兴乡村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是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载体。横山区坚持把家庭农场培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促进农业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保障。
寒冬时节,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营业务的横山区农夫日记家庭农场进入了休整期,忙碌了一夏的农场负责人马斌斌找来农业专家,一起规划来年农场业务拓展事宜。
为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2021年6月,马斌斌将自家农场和其他6家家庭农场、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公司组建成立了横山区农夫日记家庭农场联盟,主要从事粮食瓜菜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加工、品牌销售、冷藏保鲜、农残膜回收等业务,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人员+基地+农户+外销市场”模式,为联盟成员提供品牌、信息、金融、科技和管理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成立联盟,不仅有利于提高各成员的生产技能、产品品质,促进联盟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提升,还可以实现抱团致富、合作共赢的绿色发展目标。
横山区拥有耕地160万亩、林地240万亩、草地12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产业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各领域,特别是有着农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的优势,发展家庭农场得天独厚。按照“一带三区多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横山区把成立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围绕羊子、山地苹果、小杂粮、稻渔综合种养、绿色蔬果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为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横山区紧抓惠农政策机遇,制定了《横山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细则》,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强化指导、优化措施,统筹推进培育工作。此外,还出台《榆林市横山区特色产业奖补办法(试行)》,整合安排资金,对从事苹果、绿豆、中药材、羊子、稻渔等种养殖产业以及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的家庭农场进行奖补。同时,区上积极协调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广惠农E贷,简化贷款流程,放宽申贷条件,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与国企合作,为家庭农场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指导支持;组织农户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16场421人次,培训覆盖率达80%以上。
通过精准化施策、常态化管理、系统化培训等有效措施,目前,横山区共规范发展家庭农场579家,其中,省级家庭农场64家、市级家庭农场24家、区级家庭农场267家、家庭农场联盟1个。全区以羊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有310家,以杂粮为主的有98家,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有35家,以中药材为主的有21家。家庭农场乡镇覆盖率达100%,21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平均经营规模为80.25亩,户均年收入23万元。2023年,横山区被评为第三批“陕西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
文旅+农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横山区第三届“无定河美 稻蟹飘香”稻蟹捕捞节现场,游客们兴致盎然地赏美景、捉螃蟹、品美食……每年农历八九月份,正是螃蟹最为肥美的时节,眼前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一只只体肥爪壮的稻田蟹在水中游走,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参观稻蟹养殖基地,手拿工具享受田间捕捞乐趣,现场品尝肥美稻蟹,参与特色农产品展销、蟹王争霸赛等多项互动体验活动。
“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新鲜肥美的螃蟹,还能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体验感真是太好了!”榆林市民刘先生赞叹道。
横山区境内无定河绵延百余公里,湿地辽阔。紧扣区委“一带三区多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目标,横山区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在无定河沿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渔副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水稻规模种植潜力,从辽宁等地引进优质蟹种,发展“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生态稻蟹综合种养殖模式,并发挥其在稳粮、增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出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2023年,横山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849公顷,稻田养蟹面积达267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3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胜势,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稳步提升?横山区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围绕无定河“百里画廊”建设目标,按照无定河流域文旅发展全产业融合、全季节体验、全方位辐射和全社会参与思路,将横山无定河文旅打造成榆林乃至陕西“旅游+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复合发展一体推进”的典型示范。
2023年7月,横山区与榆林旅投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协议联合打造“无定河文旅带”,将横山老腰鼓、波罗古堡、波罗老瓷厂、党岔啤酒厂、无定河稻田及横山羊、稻田蟹、响水豆腐等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相融合,通过文旅产业带动无定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文旅+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无定河流域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乡村振兴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和项目的落地,横山区强基固本筑堡垒,逐步构建起“一带三区多点”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芦河、无定河沿岸为主线,利用地理优势、文化优势、水资源优势,集中建设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同时,健全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配送、集散交易等体系,重点打造无定河上游省级农业示范区、无定河中下游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芦河东岸和无定河南部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依托“一带三区多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吴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