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你猜今天食堂做了啥好吃的?”“肯定有肉,还炖得软乎。”1月8日,周至县四屯镇辛庄村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里,一群老年人正围坐一起惬意地闲聊着当日的菜品。
艺术与慈善深度融合
西安市莲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集贤书院院长王先锋,每次回到周至县老家,都会与邻近的长辈们聊天拉家常。王先锋发现,高龄独居老人的一日三餐是村里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我们村有2000多人,高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由于儿女不在身边或因工作繁忙无法照料,老人们经常做一顿吃三顿,有时喝袋牛奶、吃个馍就算是一顿饭。”王先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王先锋决定利用自家宅子开办一所公益食堂。
办免费食堂,钱从哪里来?王先锋同书画界的朋友们商量后,决定首先成立“集贤书院”,通过成员召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带动更多人加入奉献爱心的队伍。其次,在西安市慈善会帮助下成立“善鑫会”,广泛吸纳会员,将集贤书院书画家们的作品变现,通过艺术与慈善融合的方式解决公益食堂运营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公益食堂长期开办下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019年3月,陕西集贤书院成立。同年4月,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正式开门迎客。据悉,来此就餐的老人多是本村75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近五年来,除逢年过节外,老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由公益食堂提供,老人不用花一分钱。
“创办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不仅能让村里的独居老人吃上营养可口的热乎饭,还能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带动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慈善事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格局。”王先锋说。
孝亲敬老成为乡村风尚
为了让老人们吃上地道的家常饭,王先锋专门聘请了厨艺精湛的焦大姐。蒸包子、摊煎饼、包饺子、漏鱼鱼、炒家常菜……焦大姐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们做出可口饭菜,就连馒头也是焦大姐亲手揉、自己蒸。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如何保证老人们的一日三餐吃得营养又健康,不仅是王先锋思考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提到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大事。
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亿人。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并将在2035年以前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我们或许也会成为留守老人,我要引领身边更多爱心人士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营造互助互爱、文明和谐、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王先锋表示。
不久前,村里有一户人家为儿子筹办婚礼,在村委会广场上搭灶开火,不仅酬谢帮忙的邻里亲友,还主动把在公益食堂就餐的30位老人接去,共享一日三餐。
连着吃了几天席面的高大爷开心地说,“在王先锋的带动下,村里人也开始做慈善,这次娃们结婚,晚辈们‘端上端下’地孝敬我们,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咱村的文明风气也越来越好咧!”
王先锋欣慰地说,这也是他和朋友们开办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的真正意义,就是带动乡亲们一起爱老敬老孝老,形成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良好风气。
公益食堂模式可复制推广
自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开办以来,除了集贤书院书画家们的作品拍卖捐赠资金外,也收到不少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慈善志愿者来到公益食堂,主动为老人们做饭,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伴随着公益食堂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爱心企业表示,可以一次性交付公益食堂一年所需的费用,也有在公益食堂就餐的老人儿女主动要求给食堂捐钱……这些都被王先锋婉言谢绝了。
“他们送来瓜果蔬菜往往会悄悄放在门口,我们不得已才收下。”面对无法拒绝的“爱心”,王先锋只好无奈接受。
“做慈善不能毫不感恩地‘啃善’,无功利性的慈善才更加长久。”为了打造更多服务高龄独居老人一日三餐的公益食堂样本,王先锋申请成立了西安慈善集贤书院公益基金会,复制推广辛庄村慈善幸福家园公益食堂运营模式,让更多高龄独居老人享受到幸福“食”光。
“这是慈善和书画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表示,王先锋和团队通过公益食堂帮扶高龄独居老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他们的慈行善举值得社会各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