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先祖走过待过的地方都是家”
——记台胞许文骏扎根黄土地的故事
许文骏(左)为社区居民看病 受访者供图

  □ 通讯员 杜秋红
  “哪位是台胞许大夫?”在咸阳市秦都区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台胞许文骏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他扎根三秦大地20余载,秉持“先看病后收费”的理念,用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
  许文骏,咸阳市台协会监事长,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主治医师。自2007年入职以来,许文骏始终做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对每一个病人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耐心解说、兢业施诊,被誉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以“望闻问切”诠释“医者仁心”
  “望闻问切”是台胞许文骏每天工作的“常规动作”,然而就在1997年的台湾彰化,时年24岁的他却被过敏性哮喘长期困扰,四处求医无果,一位来自陕西的中医师仅用几服中药就让他的症状明显缓解,这让他见识了中医药学的神奇,遂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位中医师的推荐下,许文骏慕名来到陕西中医学院(现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推拿学科,之后又攻读硕士学位,钻研中西医结合脑病领域。在此期间,许文骏与陕西姑娘蒲林丽相识相爱并组建家庭。
  学业完成后,许文骏夫妻俩也曾回到台湾生活,但为了事业发展,他们最终还是选择扎根陕西。2007年10月,许文骏开办了咸阳市秦都区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致力于基层一线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办伊始,许文骏就立下规矩——“先看病再收费”。为啥这样做呢?他说:“多年前,我接诊过一位因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的患者,病看到一半人就要走,说要回去拿钱,后来就没再来。我想他一定是缺钱,患者走了以后我后悔莫及,总想着这件事,我应该先给他开药的,这样心里就踏实了!”这件事后,许文骏就给自己定下了“先看病再收费”的规矩。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分级诊疗中位于最前端,直接面对辖区群众。行医多年,许文骏始终反对“小病大治”。许文骏说,来卫生服务站看病的多是普通百姓,他们有的是出租车司机,有的是洗车工、刷碗工,收入都不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上要求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扎实勤奋,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处事要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对于当年父亲的教导,许文骏一以贯之。
  从“望闻问切”到“煎炒烹炸”
  作为一名“陕西女婿”,爱情、家庭与事业成为许文骏扎根黄土地的缘由。
  在门诊“望闻问切”,回到家“煎炒烹炸”,许文骏常常开玩笑说,与妻子相伴20余载,“爱”字早已嵌在“我为你学闽南话”“你陪我回大陆发展”的生命经历里。
  1997年,24岁的许文骏从台湾来到陕西求学,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蒲林丽。或许是冥冥中注定有缘,许文骏与蒲林丽交谈中得知,俩人竟是同月同日生,凭借这把“钥匙”,打开了俩人的话匣子。“她大我一岁,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也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我本打算毕业后结婚,但那时我觉得她也算‘大龄’青年了,于是在大学期间我们就组建了‘小家’。”回忆起往昔的点滴,许文骏恍若昨日。
  2000年,许文骏与蒲林丽两人领证结婚。隔年,因体谅丈夫常年与家人分离,蒲林丽选择陪他回台湾生活,还为此学了闽南话。她说,两人在一起,就是要彼此体谅和支持。
  爱情让许文骏选择了扎根陕西,同时,大陆惠台政策让他获得了在大陆执业的资格。有感于大陆的快速发展和惠台政策,尤其是2006年大陆宣布开放符合规定条件的台胞在大陆申请执业注册和短期行医政策,夫妻俩决定回来“闯一闯”。
  多年来,两岸民间通婚渐成常态,两岸婚姻家庭以“小家”融“大家”,成为传播两岸情谊、传递两岸亲情的桥梁与纽带。一段段“海峡情缘”的出现,也成为许多台胞在大陆创业的起点。
  从“寻根问祖”到延续“血脉情怀”
  如今,许文骏的一双儿女已在大陆茁壮成长,台湾的父母也渐渐老去。许文骏称,像他这一代台胞,常会面临照顾父母与经营大陆事业之间的抉择,但孩子们就不一样,他们在大陆生长也一定会在大陆发展,因为他们的“根”就在这里。
  前年清明节,许文骏特意带着儿子一同赴黄帝陵拜谒先祖,希望孩子通过祭祀轩辕黄帝,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作为炎黄子孙的荣光。
  儿子许慈扬说:“水有源、树有根,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作为年轻人,应当更多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让‘人文初祖’的血脉与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此前,许文骏曾多次参加黄帝陵公祭典礼,作为一名父亲,他表示,希望两岸的年轻人通过祭祀轩辕黄帝,慎终追远、传承文脉。“台湾有句话讲,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我以为,先祖走过待过的地方都是家,家意味着温暖与团圆。”许文骏说。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台湾彰化的父母,多年来一直是许文骏内心的牵挂。“这几个春节我都是通过‘线上’的方式向他们道一声新年好,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时间照顾父母。”许文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