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切实将‘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到实处”
— —汉中市政协围绕“田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题协商小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12月21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八次常委会议,与会委员围绕“田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议题进行协商交流,共谋良策。
  2022年9月,汉中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汉中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对各级田长制和田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的职责进行细化明确,将过去的耕地保护由自然资源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转变为“自上而下”多部门协同发力、层层联控联动,切实将“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到实处。
  “近年来,汉中市以‘田’为主题、‘长’为关键、‘制’为保障,耕地保护工作变‘一家管’为‘大家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汉中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赵海林结合前期调研情况表示,当前汉中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作用发挥不充分、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参与度不高、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赵海林建议,利用新媒体对“田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和对“田长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强化政府主导,夯实农业农村、住房和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部门的保护职责,落实部门协同机制,解决耕地占用中的难点问题。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将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推进田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是14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底线。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何宏宾在调研中发现,耕地抛荒、撂荒现象较为严重,粮食种植效益低、农村会种地的年轻劳动力短缺、机械化耕种难度大等因素是导致耕地撂荒严重的主要原因。
  何宏宾建议,培养一批能创新、敢创业、有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不会种粮”问题。推进规模化经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引导“小田变大田”,着力破解土地细碎、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难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基础设施水平,引导农户有序流转土地,提升服务保障规模化经营能力。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耕地质量与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高鹏建议,要加大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耕地改造,建设小农户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在条件允许、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促进土壤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同时,大力推广稻麦油轮作区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稳步推进绿肥种植技术模式和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
  据了解,汉台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设“智慧耕保”监管系统,并配套研发了“汉台田长云”手机软件;佛坪研发了“田长制”微信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助力田长履职,开启了“智慧管地”新篇章。
  汉中市政协委员、市智慧城市建设局副局长赵建荣建议,进一步优化平台、加大智慧耕保系统的推广应用,打破行业数据壁垒,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实现数据成果互联互通,研究落实信息化应用场景,形成优势互补、效率提升、应用协同的良性互动局面,助力耕地保护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