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博华
“自从有了一技之长,再也不用愁没有收入了。”12月2日,记者来到西安市高陵区胡小莉非遗剪纸工作室,脱贫户焦让开心地说。
今年27岁的焦让是一名残疾人,年幼时因脑膜炎后遗症落下残疾,多年来一直靠低保和政府救济为生。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推荐和帮助下,他跟随西安市非遗传承人胡小莉开始学习剪纸、串珠等手工艺技能。如今,他靠着创手工作品,每年都能额外获得上千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政府各级部门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10月16日,省乡村振兴局、省教育厅等4个省级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八条措施》,进一步提升脱贫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促进脱贫家庭持续增收。
如何让脱贫劳动力端稳“就业碗”,过上好生活,这是张永乐、李向东和杨学红等委员关注的焦点。
“培训要有针对性,应结合劳动力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确保其愿意学、学得懂和能实践。”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张永乐在调研中发现,脱贫劳动力自身层次不一、情况不同,基层组织的就业培训课程并不适用于全部人员,部分课程着重于理论培训,缺少技能实操,脱贫劳动力文化程度大都较低,很多人产生了不愿学、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把就业培训当成了“走过场”。
张永乐建议,培训课程应该再细化,课程必须具备针对性。基层工作人员应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各脱贫劳动力的家庭情况、就业意愿、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等,依照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例如,对于有土地、能劳动的人员,可以加强育种、嫁接、病虫害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有养殖基础的人员,则可在提高牲畜喂养、繁殖、防病等方面下功夫。针对部分残疾人员,可依照身体情况,开设相应的简单技能类培训课程,让各类脱贫劳动力都学到一技之长。其次,当地政府还应结合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帮扶机制和奖励措施,进一步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增强就业信心。
“应丰富培训内容,让课堂更接地气。”省政协委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李向东说,培训必须注重实效性,应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多开展实践教学。
李向东建议,政府应鼓励基层建设针对脱贫劳动力培训的实践基地,把培训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脱贫劳动力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方式,增强其的感知度与体验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应提高对基层就业培训资金的扶持力度,让基层有充足的资金聘请专业老师、技术团队前来指导授课,让脱贫劳动力通过专业学习,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要积极为脱贫劳动力构建资源平台,主动加强与专业就业培训机构的合作,让其及时获取市场需求、招聘信息等,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阎良区政协委员、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学红还建议,在加强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采取“以赛促训”的方式,积极搭建技能展示平台,推荐完成培训的人员参加市、县(区)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此外,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技能就业、技能增收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更多脱贫劳动力学习技能、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