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鹏 高三宝
“感谢党,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没有什么回报你们的,这里有一面五星红旗,我想把它挂起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党的感谢。”这是佳县兴隆寺便民服务中心中硷村村民刘华云收到榆林市政协驻村工作队协调来的资助金后,对驻村工作队队员说的话。感谢的话语朴实无华,感谢的方式却非常特别,因为在刘华云心中,一面五星红旗可能就是对党的帮扶政策的最好谢意。
刘华云的爱人罹患重疾,治疗费用巨大,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异常困难。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政策帮扶,最终通过榆林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申请到一笔救助资金,第一时间送到刘华云手中。
倾心帮扶暖民心
加海蛟是一名“80后”,也是榆林市政协派驻中硷村第一书记。2021年6月以来,他以年轻人自带的热血干劲,秉承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在中硷村这块土地上洒下太多汗水。“虽然驻村帮扶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因为我们的帮扶,村容村貌得到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日子也富裕了,就更加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加海蛟说。
驻村队员孙少江于2018年被派往中硷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是第二次派驻。6年里,他跟村民们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里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名字、年龄、身体状况等信息他都门清,村民家里有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来找他商量解决。谈起驻村的感受,孙少江说:“不管是担任第一书记还是工作队员,我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总是想方设法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尽一点绵薄之力。”
驻村队员岳静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同志,虽然在陕北工作已有些年头了,但驻村的经历还是让她感触颇深。岳静坦言,2021年刚来时,村里的环境跟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还是有一些落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然适应了。“我们居住的窑洞冬天太潮,村民们就给我们背来柴火,夏天还给我们送瓜果蔬菜,被婉拒后他们就偷偷放在门口后离开。”岳静说,村民们的热情相待让队员们心里暖暖的,有了家的感觉。
甘当群众贴心人
中硷村是兴隆寺便民服务中心下辖的行政村,全村人口304户868人,常住人口103户305人,目前有脱贫户68户135人。全村土地面积16650亩、耕地5621亩,多为坡耕地、旱坪地,农户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自驻村工作队来到中硷村后,为我们做了很多实事,盖温室大棚、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每年还给我们发种子、发放慰问品……整个村子的面貌大变样,我们都很感谢他们!”村民高起发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对村里的帮扶大家有目共睹,村民们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按照年度帮扶清单,驻村工作队协调委员捐赠爱心款物2万元,为爱心超市购置1万元生活物资,通过积分制为优秀党员以及评选出的21名新民风典型兑现相应奖励;通过党员践诺活动带动32户群众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结合农村节点发放米面油等慰问品、慰问金10万元。此外,驻村工作队先后争取协调资金,为中硷村建设文化活动广场2处,硬化绿化亮化通村道路5公里,协调建设移动信号基站1座,协调天然气建设资金10万元,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
村民刘元甲说,工作队经常到农户家中嘘寒问暖,帮着排查水路、电路,了解村民需求和困难,帮助解决,“不管是哪一位,都给予我们热情的帮助,我们对他们都是打心眼里感谢!”
产业兴旺前景美
产业兴则经济兴,只有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加海蛟说,为帮助中硷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产业发展资金300多万元,帮村里建设了7座蔬菜大棚。
驻村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制约中硷村产业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缺乏蔬菜种植技术,二是缺少灌溉水源。随后,驻村工作队及时与市县有关单位联系协调项目资金25万元,建设机井配套工程,解决了水源问题;邀请市里的农业专家对农户开展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专业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如今,机井中喷涌的涓涓细流,都化成了绿油油的蔬菜和丰盈的瓜果。大棚中帮忙种植和采摘的脱贫户,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种植技术,还有了稳定收入。年底拿到分红后,农户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今年,驻村工作队协同“四支队伍”走访调研产业发展,入户宣讲政策,确定意愿养殖户65户,帮助协调资金2.5万元购买鸡苗并免费发放,年终通过“帮销”途径助农增收,预计群众可获得收益12万元。
6年来,驻村工作队在市政协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协调落实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海蛟表示,未来,工作队将结合中硷村实际,大力发展手工业和林下经济,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姿态助力中硷村早日建成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