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铜川地处渭北旱塬中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经过两代育种人的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具有高产稳产、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的“铜麦6号”优质旱地小麦品种。2022年,“铜麦6号”旱地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其中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乙社村“铜麦6号”高产创建示范田亩产高达766.4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渭北旱塬是全省旱地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也是影响全省小麦产量水平的最大短板。”10月30日,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表示,目前,全省旱地小麦种植面积600多万亩,“铜麦6号”种植面积不足80万亩,大力推广“铜麦6号”旱地小麦品种,已成为我省夏粮增产提质、保障粮食安全最现实的选择。
近年来,铜川市出台《“铜麦6号”栽培技术规范》,对其种植范围、环境条件、施肥方法、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并联合举办“首届旱区小麦种业创新暨产业发展论坛”,聚合旱区优质种质资源,着力把铜川打造成具有旱区特色的绿色高效全产业链种源“硅谷”。
如今,被称为“旱千斤”的“铜麦6号”已被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农民自主选择并种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粮食超10亿公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旱地小麦种植易受自然条件、耕作方式等影响,对种子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加快旱地小麦育种,建好旱区粮仓,是实现小麦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冯艳莉表示,目前旱地小麦新品种较少,更新换代较慢,优良品种对旱地粮食生产的贡献度不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今年省两会期间,冯艳莉提交了《加快旱作种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的提案。
冯艳莉建议,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议省上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和推广种植“铜麦6号”旱地小麦品种的意见,并在省级层面给予适当政策性补贴;推动商业化育种,建议省上支持铜川培育全省首家种业上市企业,加快种业成果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作,大力推进旱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建议在人才激励、金融支持、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权益分配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旱地种业体系。
提案承办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对冯艳莉委员关于我省旱作农业区小麦品种推广现状、提升渭北旱塬小麦生产水平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将予以充分吸收和采纳”。
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旱作农业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及《陕西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充分采纳委员建议,充分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进一步优化种植区域,扩大种植面积,为我省粮食再夺丰收作出贡献;持续加大“铜麦6号”的宣传推广力度,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促进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多环节链接,形成多部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现代种业发展模式,以示范实效加快良种推广。
未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2-3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择优打造上市企业,塑造陕西种业发展龙头,提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推动种业创新,尽快出台种业发展奖补办法,鼓励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向重点优势种子企业聚集,建成科学的现代种业体系,推动我省种业做大做强。
“提案交办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多次当面沟通听取意见建议。”建议的采纳为冯艳莉的履职带来更多动力。她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学习,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