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白瑶 实习记者 冯倩楠
“我们工作室满一岁了!”10月17日,省政协“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新征程”媒体走基层活动采访团来到榆林市横山区政协科技界别委员工作室,负责人杨程翔高兴地说。
委员工作室成立之初,面临群众知晓度低、社情民意信息难收集等问题。为尽快改变工作局面,杨程翔带领驻室委员主动出击,开展委员工作室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倾听群众诉求,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信息。
作为科技界别委员工作室,在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驻室委员们格外关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发现的注重成绩高低、缺乏科技热情现象,经商议后一致认为,要扎实办好每年全区机器人创意大赛,用赛事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现代科技的热情。
今年4月,由横山区科协等有关部门联合主办、区政协科技界别委员工作室协办的全区青少年机器人创意大赛开赛,来自城区各学校的72名学生参加比赛,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比颜值”“秀才艺”,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兴趣。
说起一年来的履职感受,杨程翔说,感触最深的就是从“会议履职”走向“社会履职”、从“被动履职”走向“主动履职”、从“个体履职”走向“团队履职”,委员们的角色感更强了,履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举办青少年机器人创意大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把科学种养殖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翻阅横山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履职活动记录,一件件立足工作室特色、服务基层群众的实事,生动诠释了委员们履职为民情怀。
为高质量建好委员履职之家,横山区政协制定了《委员工作室建设方案》,在筹建中突出界别、地域特色,探索打造一批可示范、强引领的界别委员工作室。同时,注重整合委员资源,发挥委员工作室“穿针引线”作用,注重将委员个体的“点”与服务群众的“面”贯通起来。
“我的大横山,那是我的黄土塬,岁月悠悠多奇观,波罗古堡长街青砖……”每次唱起《我的大横山》,横山区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负责人卜晓刚都是饱含深情,对家乡的热爱流淌在他高亢激昂的歌声中。
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精彩多样的民间艺术,孕育出横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风貌。如何让这些民间艺术在赓续中绽放新时代光彩,正是横山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委员们的情之所系。
自2022年8月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卜晓刚同其他7名来自文艺领域的委员一起,自觉承担起传承责任,充分发挥界别优势,以民歌、老腰鼓、书法、曲艺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文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敬老院等惠民活动,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委员工作室密切了委员与群众的联系,打通了联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文化浸润民心、以艺术汇聚力量。”卜晓刚说。
界别群众在哪里、委员工作室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这是横山区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鲜明导向。
“这场培训太实用了,我们农民群众也要充电学习,感谢委员们带来的技术指导。”今年3月6日,一场由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举办的实用农技培训会,在赵石畔镇贺马畔村广受好评。走进养羊场讲解羊子饲养技术,深入果园示范果树病虫害防治、科学修剪等关键技术……委员工作室负责人袁广玉和驻室委员韩树军、韩秀涛手把手传授技术并送去农用物资,让果农们深受感动。
今年以来,横山区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农”字当头,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送农技上门等活动,帮助农户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农业实用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委员工作室必须把界别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界别为依托,利用专业所长和资源优势,多做利民惠民实事,让委员工作室‘小阵地’持续释放‘大能量’。”袁广玉说。
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把委员工作室打造成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前沿阵地。
“在创建委员工作室时,我们就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委员工作室的建设一定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应付了事,必须注重实体化运行,让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沟通各界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倾听人民呼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委员进一步探索创新履职方式。”横山区政协提案和委员工作委员会主任韩蕊说。
据介绍,目前,横山区政协已创建委员工作室14个,其中有8个是界别委员工作室。
为确保委员工作室实打实开展工作,横山区政协明确要求各委员工作室运行管理要做到“五规范”,即规范基础建设、工作流程、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退出机制。
紧扣建强前哨阵地,横山区政协各委员工作室进一步完善了定期接待、走访群众、档案管理、成果反馈等机制,结合各自特色,围绕贯彻区政协制定的“1+123”履职制度,即开展一次服务群众的活动、提出一件有质量的提案、开展两次有分量的协商活动、反映2条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委员们履职热情高涨,践行群众路线的脚步走得愈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