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宝鸡市政协副主席明涛代表市政协:
加强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加大关中各市协同推进散煤治理、工业聚集区提升、车辆优化、扬尘治理和环保产业培育等工作力度。推动联合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夏季臭氧应对和面源综合治理等行动,完善烟花爆竹协同管控机制,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健全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学习借鉴外省市治理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关中各市在治污减排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控重点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推动水泥、冶炼等行业绿色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强化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下大气力促进清洁能源应用推广。加快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绩效升级、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和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等措施落实。
三、加大现代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省级专家团队、技术单位等高层次技术力量作用,强化对市县的技术指导。加强对各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平台、监管平台和扬尘、餐饮油烟等监测系统建设等技术装备的支持力度,运用科技化手段助力大气污染治理。在省市县三级设立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对涉气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强指导引导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专业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加大机构编制等方面支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招录力度,提高执法监管能力。积极推进镇街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落实编制、经费及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监管网格,推动监管力量向下延伸。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规范监测服务行为,全面提升行业监管专业化水平。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毛平宇代表市政协:
抓好大气污染治理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调整工业结构。传统产业淘汰和升级并重。严格落实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要求,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淘汰,引导具备改造条件的传统重化工产业加强技术改造。
(二)有序调整能源结构。督导各县(市、区)指导涉煤企业排出可行的年度技改、检修、压产能措施,夯实企业用煤主体责任。持续开展非电煤消费监测,定期进行通报。淘汰建厂时间久、工艺老化、能效利用水平低于国家基准值项目。
(三)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全过程监管。强化源头控制,筛选VOCs重点监管名录并对排放量较大企业进行深入治理。定期开展油品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专项执法检查。健全扬尘标准化管控机制,突出项目扬尘治理措施费的足额拨付和日常使用监管。全力推进渣土车更新替代,实现拉运全程实时、在线、统一管理。健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开展餐饮油烟第三方检测,尽快会同西安、咸阳建立出台《三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协同管控机制》。
(四)提升环保治理水平。推动构建中心城区一级公路环线建设,通过环线分流过境交通,实现路网街接转换。推动结构运输清洁化,加快货运车辆淘汰更新,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中心城区公共领域车辆淘汰更新,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制定出台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不断提高新能源车占比。
(五)加强农村能源基础建设。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清洁取暖长效补贴制度,推进农村房屋改造优化。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保障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保供,利用关键技术改进现有设备,确保居民可承受、效果可持续。强化宣传教育,推动清洁能源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
省民盟生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高级工程师牛宝茹代表省民盟:
建设五基协同观测网 助力关中地区大气污染防治 目前关中地区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防控治理面临着大气污染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能力不足以及溯源能力缺乏的制约,难以实现精准定位、高效治理。遥感技术具备大范围、高频次大气环境探测的能力,结合天基、塔基、低空、地面等多平台遥感探测可构建大气污染立体监测体系,提升大气污染全方位监测与污染溯源能力,助力关中地区打赢空气污染保卫战。因此,针对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监测现状问题,结合遥感技术优势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塔基大气遥感监测网建设。塔基“卫星”具备360°全天候大气环境巡查与静止长期“蹲点式”的全天候连续观测能力,可达到分钟级、米级的全污染要素和垂直大气监测,能有效弥补现阶段大气污染监测手段的不足,支撑形成“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大气污染监测能力。
二、加快推进“五基”协同监测能力建设。围绕大气污染全方位监测需求,利用天基卫星锁定污染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通过塔基“卫星”与地面观测确定问题线索,进而依据低空无人机和走航巡护精准确定污染源,构建“空间多尺度,时间多频次,指标多要素,数据多源融合”的大气污染立体监测体系,形成“精准溯源、偷排漏排、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执法监管”的大气污染监管能力。
三、加快推进“五基”遥感产学研衔接。依托秦创原创新创业平台,围绕“五基”遥感产业上下游结构特征,设立政府产业引导项目与基金,用好陕西省人才智力优势与揭榜挂帅机制,充分调动陕西省科研院所的积极性,鼓励建成“五基”遥感产学研一体化应用示范,为我省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树立新的增长点。
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局长丁传群:
关于加强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一、气象条件与短期内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静稳天气是关中地区冬季颗粒物污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近地面形成逆温层结,同时湿度增大、风速减小时,大气就处于静稳状态,其水平和垂直的扩散能力会变差,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堆积,形成大范围高浓度的污染天气。冬季的能见度是关中地区颗粒物污染的外在表征,其与静稳天气指数(SWI)的相关度高达0.7以上。
二、外部污染物输入是关中地区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根据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权重浓度轨迹分析和降水后不同风向对应的PM2.5浓度变率统计分析,结合WRF-CAMx、FLEXPART-WRF等污染扩散模拟表明,外来大气污染物的输入对关中地区PM2.5、PM10污染贡献率可达24%-55%,尤以华北、黄淮等偏东输送占比最大。
三、2023年冬至2024年春关中大气污染扩散条件预测
综合国内外气候预测和省气候中心分析,预计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关中地区易出现大气静稳状态,大气污染扩散条件为一般到较差,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四、对策建议
建议建设大气本底观测站、国家气候观象台等,完善卫星、新型气象雷达、走航监测平台等监测站网建设,增强对大气边界层、大气静稳条件等气象条件监测。建立“孪生大气”、“陆—水—气”多圈层耦合污染预报模式等技术系统,开展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的监测预警。
建议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成因,气温、湿度、辐射等气象要素与大气污染相互作用机理,天气系统、城市大气边界层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理研究。
积极研究探索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雾霾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治污降霾的能力。
做好城市空间规划和工业园区布局气候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在不利于大气扩散区及上风区等布设高排放企业等,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长效助力。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文革:
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推进关中地区大气环境好转 一、提高禁烧工作认识。秸秆不采取措施放任群众一烧了之,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最直接的危害是产生PM2.5、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不仅降低能见度,威胁交通安全,还危害公众健康。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正确认识秸秆禁烧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放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来抓。
二、切实夯实工作责任。各市县区要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和督查工作方案,明确禁烧责任,秸秆禁烧工作镇乡是主体,环保等部门是禁烧的监管主体,农业部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要将禁烧工作纳入部门和镇乡的目标考核任务,将禁烧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对由于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三、继续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组织召开党政办公会、村组干部会、群众大会等不同层次会议,提高思想认识,在村庄、路口、田边等重要地段悬挂标语,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单、禁烧公告、致村民“公开信”,“小手拉大手”,在各村进行巡回广播宣传散发,告知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禁烧秸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和开发研制,大力推行秸秆气化、高温腐熟技术、秸秆还田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找出一条经济实惠、简单易行让农民接受的秸秆综合利用好办法,因地制宜做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领域的示范推广;让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有更进一步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
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恒美九盛节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春雨:
完善城市治霾管理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监管难题 一、构建网格化协同治霾体系。强化网格化中枢系统建设。确定各级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枢机构地位,制定防治责任分解表与责任清单,推动部门联合执法。拓宽基层网格治霾的参与渠道。利用网格化信息平台,收集群众监督举报的污染问题,落实监督举报的奖励办法;筛选具有影响力的环保志愿者成为网格协管员,在社区、企业公示信息。建立政府社会多元互补机制。积极与高校科研所合作,开发提升网格员便携式检测仪,提升手持终端的各项功能。
二、强化专职网格员队伍专业性建设。加强网格员专业培训,建立和完善等级化、梯度化的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在基层干部招考、选任网格员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统筹制定专职网格员中长期培养规划,制定培养、管理、评价、使用、激励等政策,明确薪酬社保、职称评定、职业规范等制度,提高其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发展空间。将专业网格员职能整合为巡查、监管、上报三大类别,建立责任清单,对管理中额外加分项指标给予一定补贴奖励。
三、提升信息支撑现代化水平。全面掌握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分差异、季节特性、扩散规律,并进行多维度数据解析,进一步细化污染源分类,提出差异化、精细化防治策略。加快各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网格化监测信息平台与行业监管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拓展功能实现信息集成共享。
四、提高执行操作流程严密度与规范性。明确网格员日常工作执行操作标准,细化污染级别分类,明确问题处置标准,有效提高问题处置的时效性。整合简化当前案件执行操作流程,赋予专职网格员更大的上报权限。设计更加严密的工作流程图,实现治霾案件操作流程的整合和优化。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友军: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持续改善关中地区大气质量 一、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完成低碳能源转型。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出台补贴政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老旧低效锅炉,努力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大力发展煤制氢技术创新以减少生产灰氢时的污染物排放,努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应用,推动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大,而新能源车占比仅为1.72%,西安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48,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垫底全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面临充电便利性这一关键问题,应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关中地区推进小区、公共场所充电桩“愿装尽装、应装尽装”,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提供充足的支撑。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停车便利、充电桩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
三、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关中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农村分布式能源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利用。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电价的降低,户用光伏发电的利润仅为每度0.1元左右,投资回收期长。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及分散式风电的随机波动性特点,将影响配网电能质量,电网企业主动消纳电能的意愿不足。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鼓励电网企业积极配合分布式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根本是技术创新,需加强光伏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同时研发更高效安全的风机系统。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