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中印代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做足“文旅+”“+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 全力打造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 一、要健全领导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夯实工作责任,推动“文旅+”“+文旅”,打造一批融合文旅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要跳出“资源诅咒”、路径依赖,总结推广长安十二时辰、盛唐密盒等创新文旅体验项目的成功经验,创新推出旅游新供给、新场景、新模式,促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重发展,打造更多能够转化为流量的、打动人心的产品。
三、要重点推进全省在建续建旅游项目落地见效,发挥陕旅、陕文投等产业链链主企业、链群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国内国外头部企业、一流机构的合作,吸引专业团队来陕投资或提供服务。
四、要转变发展思路,做强县域旅游,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要做精乡村旅游,学习浙江“万村景区化”建设经验,挖掘文化体验、生态涵养、健康养生等复合型价值,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五、要整合营销力量,深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线上线下两种手段,强化区域合作,不断整合推出精品线路,落细落实中国-中亚峰会合作成果,推进陕西文化旅游国际传播力建设。
六、要开展品质提升行动,从供给侧解决休闲度假旅游短板,以“旅游住宿+”带动旅游全要素品质提升,让游客顺心、安心、放心。
省政协常委、省民革专职副主委崔彬代表省民革:
以“文旅+营商环境”做活做火陕西文旅大市场 一、做实便民化审批,打造文旅从业者创业“快车道”。建议参照“一件事一次办”模式,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各类审批优化整合,在政务大厅窗口采取“前台一次收件、后台分类同步审批、结果统一送达”模式,让文旅行业的创业者“进一次门、填一张表、交一份材料、办一套事”。
二、做优多维度服务,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感”。建议持续完善景区周边停车场、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出台支持酒店业、餐饮业等配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集合市场监管、文旅、交通、卫监等部门力量,把服务向景区一线下沉、向游客身边汇聚,为游客提供时间无“断档”、事项无“空档”、服务无“阻挡”的贴心服务,让游客诉求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解决。
三、做强数字化监管,构筑文旅市场发展“防护网”。建议打破传统的巡查、暗访、通报、投诉反馈的监管机制,为商户、游客、市民提供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线上诉求平台,做到及时回复处理。完善各类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加大食品安全、行车安全、景区安全的监管频次和力度,适度增加安保维稳人员和安全设施投入,坚决杜绝各类“宰客”“倒客”等违法行为。加大数据共享力度,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市场监管新体制。
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吴晓军代表省民盟:
点亮汉文化 辉映唐文化 打造陕西旅游商业两极 一、在加强对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借助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的战略契机,参考曲江唐文化商业模式,融合资本运作,以汉长安城遗址为切入点,依托人文区位优势,建立汉文化旅游商业圈,形成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同步发展的文旅融合体系,打造有别于曲江唐文化的特色商业街区。
二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咸阳汉阳陵、汉中兴汉胜境、宝鸡汉服社等基础上,以两汉发展史为时间轴设定主题文化区域,开发特有的汉文化旅游节,通过《昭君出塞》《西域使者》《汉颂》等大型实景演艺作品,借助沉浸式体验活动,赋予汉文化元素生命力。
三、注重汉文化文创产品的呈现方式创新,加快门票经济下的观光游向旅游消费经济下的休闲游、个性游转型,并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对汉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文创产品,推动大众旅游、培育智慧旅游,助力陕西争创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
四、紧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机遇,借助西安即将实现的“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便利交通网络,深度分析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特点,设计资源互补的旅游线路,联合咸阳、汉中等汉唐文化遗址遗存,形成多省市共同开发的“丝路之旅”项目,并通过AR、VR等现代技术,增加旅游产品溢价。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王晓萍代表西安市政协: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助力万亿级文旅产业重大工程 一、理顺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建议构建宣传部、国资委共同管理文化企业的体制机制,宣传部负责干部任免和导向把关,国资委监管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安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整合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建议组建陕西省文旅发展集团,打造陕西文化企业旗舰;组建陕西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其在支持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培育文旅产业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作用。
三、组建陕西文博产业发展集团。建议成立陕西文博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在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对文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破解保护与利用矛盾难题。
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支持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业合作建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等,规模化、精准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探索实行弹性合作机制吸引人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文化企业给予补助或奖励。
五、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建议推出融资租赁、股权质押等信贷产品,鼓励发展面向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担保。完善奖励政策,对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以及现象级热播热演的剧目、作品给予一次性奖励。借鉴深圳前海等地区文创企业享受减免等政策,增强对优质文化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副市长张开:
强化文旅融合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不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把西安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大都市,把咸阳、延安、榆林、韩城、汉中等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支持各地市丰富夜经济,精心打造一批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活动,从“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最大限度激发消费潜力。实施文创产品研发工程,加强老字号、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创意研发如华州皮影、富平木兰摇伴手礼等“文化陕西”系列文创旅游商品,推出“陕西好礼”。
三、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公园等建设。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战略,分两期统筹推进列入《万亿级重大文旅项目库》项目建设,形成以中省专项资金为引导,以市、县为主体的重大项目联动建设格局。打造智慧产业链体系,培育若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文化大数据云平台、高质量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西北区域中心。推进陕西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促进“智慧文旅”发展。依托长安区五台镇、蓝田县玉山镇等76个重点镇和韩城市党家村等71个重点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以乡村旅游链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孙武斌: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助力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
一、进一步明确陕西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形成统一规划,对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潜力、市场需求等进行系统调研,科学规划红色文旅产品体系、线路网络、区域布局,分层次打造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陕西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红色文化高地和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地区。
二、做好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复、展示利用、智能化改造,打造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创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示范区,提高红色文化旅游区域的可达性和舒适度,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加速推进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体育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消费场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聚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争创国家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四、强化省际、市际、县际之间区域联动,推动区域内部各省市实现红色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形成红色旅游项目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旅游精品路线。建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联盟,形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助力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
省政协常委袁卓亚、省政协委员刘勇:
提升传统村落魅力 助力文旅强省建设 一、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实践经验,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划定陕北、关中和陕南多片保护利用实施区域,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揭榜挂帅”,构建由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注资的合作机制。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
二、充分借鉴延安市梁家河村和榆林市郝家桥村规划经验,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将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村级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三、多部门联动协作,推动传统村落“形”“神”融会贯通,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支持和动态管理。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愁有“乡”可寻、有“愁”可寄。
四、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以数字形式对传统村落中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保存、展示和管理,并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数字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服务。
五、立足传统村落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文旅产品,创新开发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产品,深入整合全域旅游资源要素,塑造“文化+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模式。
省政协委员孙昌博:
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奋力谱写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陕西新篇章
一、建议我省经济相对发达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和地区,把文旅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以长效稳健的政策保障措施,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良性发展。
二、建议通过财政投资、国企投资、增资、参股、划拨等多种方式壮大陕文投等国有文旅企业资本金,同时协调推动将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陕西有色及其他企业持有或管理运营的部分文旅资产与文旅公司股权,或省属事业单位持有需剥离的文旅性质的资产,通过划转等方式转给省属大型文旅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规模优势。
三、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子基金设立落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将总规模做到100亿元,推动基金在培育文旅新项目、新业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快构建文旅金融体系,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建议依托省属五家文化企业国有股权,积极引入其他国有投资,设立陕西省国有文化资本投资管理运营公司,提高文化产业融资“造血”功能。
五、建议规划系列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秦东陵遗址公园、西部影视产业园区、乾陵景区、中国航空航天文旅博览园、榆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延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韩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秦岭国家公园、丝路长安旅游陆港、陕西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示范园区等文旅项目,推动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加快发展。
省政协委员方璇:
紧扣“三个重点抓手”深入打造陕港文化“共生共融”新模式 一、以文旅产业融合为抓手,加速打造我省特色文旅IP。要抓住中国-中亚峰会契机,以此为IP品牌的创作蓝本,把“丝路”“千年古都”等元素进行再融合、再打造,同时学习借鉴香港大馆、TheMills(南丰纱厂旧址)、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石硖尾工厂大厦旧址)等文创建筑体的运营经验,对我省古建筑、老建筑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此外,还可以在产品开发、创意设计、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以文旅产业引资为抓手,推动我省文旅产业升级换代。要继续组织召开陕港两地的文旅推介活动、论坛,把有招商或融资需求的文旅项目推出来,把感兴趣、受关注的外资引进来,不断拓宽文旅企业的融资渠道,尝试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需求的文旅企业资产及产品评估体系,进一步盘活文旅企业的资产。
三、以文旅产业引才为抓手,助力我省增添文化发展势能。要顺势抓住西安“一带一路”人才战略研究院的创建机遇,尽可能吸引港澳地区乃至全球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参与我省的文旅产业建设。要坚持深化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适时推出海外人才计划,实施更为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质人才、高端人才流入,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省政协委员刘妮:
实施“五项工程”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红色文化讲解品牌工程。建议在陕西率先试行馆长讲解、五星挂牌讲解制度,把高水平讲解作为打造红色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红色文旅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建议支持有条件的革命博物馆设立文化产业公司,研发文创产品,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情景剧,并借鉴延安版画艺术中心项目新模式,实现红色文旅多产值收益。
三、实施红色研学育人工程。建议大力推出“中国青年走进延安上大学”“红色经典在我心”等主题研学活动,将红色研学纳入大中小学校必修课程,扩大红色研学在文旅市场的占比。
四、实施红色文旅消费工程。建议策划“红色+绿色”文旅融合新模式,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苹果、花椒等农产品基地游学组合起来,拉动经济增长;参照井冈山模式,出台酒店业、交通运输业税收减免政策,壮大大众旅游消费群体。
五、实施红色文旅项目带动工程。建议加快实施黄河、长城、长征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实现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之路。策划举办重走长征路越野徒步活动、新时代青年赴延安等主题活动,举办传承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干部培训和文化论坛,争取国家体育赛事、国家文化活动举办,加强与黄河、长城、长征沿线省市的文化交流,共同发力扩大文旅联盟新市场、新前景。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