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云陕西省总经理,民建陕西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朱小刚代表省民建:
以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全省一体运营机制。建立数字政府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打通相关部门业务管辖壁垒,协调推进各部门数据融合;全面完成上联国家、横联部门、下通市县乡村四级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一张政务服务大网;丰富数字政府运营模式,探索和深化省级统建、市县共建共推的数字政府应用运营模式。
强化数据融合,赋能涉企创新场景应用。依托政府数据资源,统筹布局建设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数据服务体系,深化数据开放共享,引导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创新;探索开展民营经济市场数据创业应用,建设一批基于数据创新的应用场景,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创新型涉企服务应用开发投入力度,规范运营管理,推动数字政府应用品牌建设。
推动统筹共建,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通过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提升跨部门的行政办理事项协同联动能力;以“秦政通”“秦务员”等为抓手,打造移动政务服务品牌和政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建设以法人为主体的数字政府建设应用。
推动数据共享,提升金融供给整体质效。依托数字政府政务数据汇聚共享,积极探索数据赋能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夯实金融数据基础,实现政务数据服务与金融产品相结合,构建以政务数据为主,社会数据为辅的金融数据服务体系。
加强数据收集,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建立企业综合风险预警、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评价、双随机抽查对象推荐、投诉举报高频事件、检查异常集中爆发等风险预警模型。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孔军代表省致公党:
开拓数字化消费新场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外延式扩张向内生性增长转变的关键阶段,传统消费行业增速有限,而数字经济不仅颠覆了传统消费方式,有效降低消费环节的流通成本,优化消费体验,还推动了消费结构变革,释放新兴消费空间,为内循环经济注入新动能。
引导各地为数字化消费场景开拓提供便利条件。数字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主导力有限,在与行业主管部门、物业管理单位和上下游客户的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相关诉求与配套支持往往难以满足。建议我省各级政府出台激励政策,要求相关单位为数字化消费新场景开拓提供场地、物业、水电、网络等配套支持,提高数字企业的场景开拓,积极为数字化消费场景申报软件著作权、实用专利、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提供绿色通道,鼓励企业发挥数字化创新优势,加速消费结构变革。同时,以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数字消费技术研发,打造数字化消费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技术扩散和创新传导,促进“数字+”消费场景遍地开花。
引导数字消费从面向企业端向面向客户端延伸,开拓个人消费场景。引导数字化企业面向个人客户,打通中间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把个人用户提到消费链前端,鼓励小微企业开展电商直播、“云购物”、在线培训、智慧旅游等,深挖客户端市场,释放数字消费活力。
出台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数字化新兴消费场景开拓。一方面,降低数字化企业的税负成本,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创新,推动数字化消费场景开拓。另一方面,以财政补贴鼓励电商企业参与消费券、以旧换新、家电及汽车下乡等消费活动,撬动数字化消费购买力,释放内循环经济驱动力。
省政协委员,宝鸡市政协主席刘荣贤代表宝鸡市政协:
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础底座,强化数字支撑。一是推进数字新基建。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加大现有基础设施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力度;二是构建行业网络创新平台。适度超前谋划全省工业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协同、云制造服务等平台建设,推动上下游协作和集群式发展;三是加大数字化普及力度。推广宝鸡“3+N”工作机制,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合会、推广应用、产业培训基地“3”个平台,加强与院所公司等“N”个第三方合作,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聚焦提质增效,提升“三化”水平。一是积极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参照国家有关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智能工厂建设标准要素。聚焦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鼓励支持制造企业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二是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园。建立通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公司跨界融合联动机制,推进园区平台对接产业“大脑”,整体提升全覆盖多领域的园区服务企业水平;三是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智慧应用场景创新为特色,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完善数字化体系,加快优化升级。一是以数为媒。针对产业链的共性难点堵点,在全省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活动,加快企业数转智改步伐;二是以数增效。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发展;三是以数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销售数字化等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优化升级。
省政协常委,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燕林豹:
加快构建特色数字产业体系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进企业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上实现突破。要切实发挥好在陕高校相关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优势,支持华为、三星、中兴、陕西电子等省内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重点实验室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数字经济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环节攻关,打通创新协同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路径,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新突破,筑牢数字经济“底板”。
聚焦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上实现突破。对于大型企业,要按照组织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研发制造数字化的发展路径,支持企业首先搭建内部管理的“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平台”,再逐步向生产制造领域拓展延伸,实现研发、制造、销售、供应链管理的全数字化链条。对于中小型企业,要坚持示范引领,强化配套支撑,支持企业对关键经营单元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推动“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势企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另一方面要培育专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交钥匙”工程。
聚焦数字经济主攻方向,在产业统筹布局上实现突破。在研发端,我省要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优势,支持重点科研机构大力攻关微纳电子与碳基芯片、信息光子、生成式AI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力争实现突破性成果。在产业端,依托产业链“链主”等骨干企业,整合力量,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防止产业分散式投资、同一领域产业项目重复投资,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发展。
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雷秀娟:
解决数字经济“散、弱、缺”难题 顶层设计要“统起来”。数字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一是规划统定。由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牵头,对标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统一制定本地、本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产业要素融合、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数据共享。打通各行业数据共享的壁垒,建立数据共享中心、数据中台,形成数据交换、清洗、更新、采集的机制,夯实基础数据底座,通过基础数据的分析,得出科学决策,促进经济策略的制定;三是职能互补。各部门要围绕一个目标、一个规划,主动靠前,积极作为,防止各行其是、职能内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要“建起来”。一是加大投入,在硬件投入上,适度超前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布局,积极为智能化、数字化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有序建设,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等进行规划布局、互联互通,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建设,既要快,更要稳;三是降费使用,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各种费用,促进数字经济良性发展。
人才队伍要“强起来”。陕西是科教大省,但其优势和潜能未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产业和发展优势,主要原因还是复合型人才较缺乏。为此,一是加强政企校融通,强化政、企、校协作模式培养数字经济的急需紧缺人才;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从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奖励科研创新,形成利益耦合;三是创新人才机制,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流动,鼓励各地拆除利益藩篱,不断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李元彬:
促进产业模式变革和业态创新 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服务于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支撑作用;二是健全数字经济领域基础性规则制度,以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制度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三是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共享,健全多元主体数据开放共享协同机制,构建完整的数据生态链。
鼓励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数字产业产出效率。一是降低产业数字化转型门槛,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降低企业改造成本;二是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强应用场景开发,赋能实体经济升级;三是加快培育一批云平台服务企业,促使数字技术渗透于生产价值链全过程,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协同能力。
充分挖掘我省科教优势资源潜力,强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一是积极提升数字人才吸纳能力,制定出台相关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二是探索新型产、学、研跨界人才培养,创新校企、校院合作模式,培养新一代数字经济和智能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加快投入学科建设,健全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引导省内各高校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方案。
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简化管理流程,消除制度障碍,营造新业态自由生长的新空间;二是推进完善适应数字化特点的法治体系,推动数据产权改革,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三是落实好现有法规政策,将现行法规政策充分整合优化,出台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合力。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陈军:
打造空间信息应用高地 目前我省空间信息应用产业仍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整体应用能力不高。我省空间信息应用主要需求是为业务工作中的空间信息提取解译等。承接方较少深入挖掘遥感技术智能化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整体信息应用水平较低,不利于推广。
高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省内各部门相关项目较少关注空间信息应用的基础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在整个空间信息应用产业中参与度偏低,核心高端技术不强。
成果转换能力偏弱。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多以理论技术方法为主,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偏弱。
数据共享水平较低。我省数据与信息共享水平较低,且容易造成思维和能力固化。此外,各部门数据平台共享程度还无法达到不同部门与行业的应用需求,难以满足实际应用。
建议:
加大高端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高端定量遥感技术与高附加值应用研究,拓展高质量、高精度、高频次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促进高端空间信息应用能力的发展。
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高效转换机制。搭建省内空间信息应用部门与科研机构对接平台,充分利用“揭榜挂帅”机制,提高经营主体参与自由竞争的透明度,建立完备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政产学研高效衔接模式,推动科学研究成果有效转化。
逐步建成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建立高端遥感应用产业联盟,推动相关数据共享标准的制定,健全空间数据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发展相关制度,促进空间数据在我省智慧政务平台与联盟单位中自由流转,为高端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省政协委员,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高彩玲: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规划衔接。持续实施陕西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做好衔接、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协调推动公共区域、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等加大开放力度,落实好国家和省内相关标准规范。优化完善各地市相关部门与信息通信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及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机制,确保通信设施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加大政策支持。制定资源开放政策,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延续我省互联网数据中心电价优惠政策,出台5G基站电价优惠及补贴政策,支持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基础电信企业、发电企业开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对符合条件的5G基站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加大5G基站直供电改造协调力度,强化转供电违规加价监管力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打造算力坚实底座。结合我省实际,大力激发我省算力产业牵引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将我省建设成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充分利用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优势科学选址,增加节能技术应用,力争在陕北打造国家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同时探索在陕北建设国家绿电示范园区,实现数据中心集群省内绿电直供,争取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进一步提高我省数据中心在全国算力市场的竞争力。
强化创新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切实做好与5G、物联网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及落实。鼓励物联网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融合发展,从多个领域进行规划和扶持,加大资金帮扶,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进5G、物联网创新发展。
本版图片由 马伟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