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小小委员工作室 服务群众“零距离”
——商洛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履职小记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田莉 吴函
  新形势下政协工作提质增效,需要委员唱“主角”,更需要政协搭“舞台”。
  自委员工作室建设以来,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商洛“一都四区”建设,商洛市政协坚持全员入室、全市覆盖原则,率先启动建设了92个委员工作室,推动委员工作室走进乡村基层、走进群众。
   推动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商洛市政协因地制宜逐步明确完善乡镇全覆盖、界别全覆盖、委员全入驻、工作室全上线、专委会和党派全示范的“五全”工作目标,坚持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统一要求、统一名称“四统一”,落实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和委员信息“四上墙”,做到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保障、有规范“五个有”,按照统一组织、科学布局、建章立制、方便履职的原则,实现区域、行业、党派、界别、社区、委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把委员工作室建成委员学习交流、深入群众、联系界别、团结联谊、推动发展的平台,建成委员学习之家、履职之家、协商之家、服务之家。
  在工作机制上,市政协通过构建“金字塔”式推进机制,加强对委员工作室学习交流、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等活动的指导,明确专委会牵头抓、学习组联动抓、责任人具体抓,特别是加强对区县实践基地试点督促指导。市政协把委员工作室建设列为委员履职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实行动态考评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方案、实施有步骤、年终有总结,多措并举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
  突出区域性、实用性和委员专长
  商洛市政协根据各区县实际和地方特色,打造了92个特色化委员工作室,其中界别型36个、区域型42个、个人型7个、其它类型7个。
  市政协为推动委员工作室履职,制定出台了《委员工作室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党政点题、政协交题、社会选题、群众荐题、委员议题”机制,建立工作交流和督查通报机制,及时报道委员工作室建设、履职以及开展相关活动情况。
  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山阳漫川关镇委员工作室、柞水县景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等与文化、旅游相关的特色委员工作室相继成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丹凤县政协指导成立了“营商环境最优区”政协委员工作室;洛南县在各镇成立活动组委员工作室,探索出“个人履职、团体履职、联合履职”个性化履职体系,形成一线协商、服务界别群众、委员在身边等三个履职平台;商南县政协在群众身边建立委员工作室,将政治协商工作深入群众,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有地方可说、有委员帮解。
  两年多来,委员工作室主动把握新定位、追求新作为,成为委员服务基层群众、团结社会各界的重要阵地,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在身边,身边有委员”。
  彰显精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
  委员工作室建成不是终点,用好才是目的。工作室坚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把委员工作室建设与委员履职有机结合、有效联动,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在商洛市政协科技体育界委员工作室和民主党派委员工作室联合召开“微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为商洛市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建言献策;在商州区第二小学,区政协教科体委员工作室、城市建设管理委员工作室与学校联合开展了“书香润初心·奋进新征程”经典诵读暨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促进“读书+履职”相互赋能;经济界委员工作室结合实际开展招商引资、爱心募捐;蓝舰委员工作室发挥界别优势,开展送技送医送药活动……
  两年多来,分布全市的92个委员工作室,累计开展“微调研”“微视察”“微协商”280次,安民心、听民意、解民忧230次,提出意见建议19条,解决实事好事150余件,委员工作室逐步成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收集民意的“好驿站”,建言资政的“助推器”,凝聚共识的“连心桥”,服务群众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