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周以航
近来,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出现“走偏”苗头:片面强调美观导致绿植遮挡行车视线,带来安全隐患;照搬其他地区的园林绿化,城市的独特风貌被抛诸脑后……如此增“绿”,不仅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让人难以真正亲近绿色,恐难令群众满意。绿化是展示一座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城市增“绿”效果几何,要经常用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尺子来量一量。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绿化作为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首先应该服务于人。如果没有把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那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绿化景观就可能成为“花瓶”式景观、面子工程;如果忘记了城市绿化为谁“绿”,那么对“四季有花”的盲目追求就偏离了市民对美丽家园的渴望、对宜居宜业之城的期待。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将城市绿化的好风景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好感受。
城市绿化不仅要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还应满足人民亲近自然、安居乐业、寄托情感的多种诉求。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形形色色的健康绿道、口袋公园、城市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为都市生活提供养分,也提升了城市吸引力。乡土树种也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承载着一方风土人情,让归家游子记起乡愁,无形中成为人与城市、故乡的一种精神纽带,不应在对新奇“洋”“贵”树种的片面追求中被抛弃。
城市绿化既要满足生态、经济、景观的要求,也要满足健康、安全、宜居的需求。要统筹兼顾,平衡好环境建设和各项民生举措,从实际出发,在景观规划过程中保留一定比例的乡土物种,并尝试打造融入地方人文精神的特色绿化景观。要重视城市绿化的互动体验打造,积极推广“生态+”业态,努力提升生态建设综合效益。相关部门不妨多问计于民,在绿化决策中与社会各界加强互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以提高城市绿化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这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也与人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殷切期望不谋而合。城市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长远为计,久久为功,践行好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城市增“绿”,人民幸福。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