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以文艺的力量凝结心灵、沟通世界
——解码《戏乐绽风华》台前幕后
  □ 记者 刘凡銆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5月18日晚,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紫云楼前,礼乐和鸣,节目《戏乐绽风华》把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呈现给世界,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高亢的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创新结合达成文艺共情和情感共鸣,尽显古都西安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文化神韵。
   陕北民歌与秦腔交相呼应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九十九道弯呐!”
  演出现场,鼓声激昂有力、锣声清脆响亮,省人大代表、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站在舞台中央激情开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嗓音高亢、余韵绵长。他的歌声刚刚落下,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演员李海浪便用一声嘹亮的秦腔随之回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短短的一问一答,将秦腔的慷慨激昂与陕北民歌的豪放热辣熔于一炉,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多元素融通。”《戏乐绽风华》导演王化武介绍,这场演出在编排时以彰显地方音乐特色、弘扬陕西文化魅力为主要出发点,希望呈现出一部既具历史底蕴、又富地域特色的上乘之作,在舞美设计、内容结构上进行了多次调整,力求演出效果细腻有加、层次分明,激起更多人探索秦风秦韵秦文化的热情。
  精致的扮相、醇厚的声腔、稳健的气派……演出中,李海浪神情专注、情感饱满,他的一声响亮长吼为舞台再添几分热度。
  “我们的祖辈叫‘秦人’,生息的地方叫‘秦川’,世代承袭的音乐叫‘秦腔’。”演出的过程中,李海浪心中充斥着无限期盼,他渴望让世界听见这来自三秦大地的铿锵吼唱,释放生命的呐喊。“秦腔要吼出秦人雄魂,更要吼出中华民族血脉不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这次演出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陕北民歌的信念,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常来陕西、喜爱陕北民歌。”杜朋朋说,在不同文化交融碰撞的火花中,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融合的艺术价值。能向世界诠释陕北民歌的深厚艺术蕴藏,表现陕北民歌质朴、鲜活的原生态风情,他感到无比振奋,并为之骄傲。
   千年雅音再现大唐气韵
  “天地日月育乾坤,梦绕长安多少回,别雪山回故里,雁塔晨钟慰儿心,慈恩寺内求太平,祈福人间万年春……”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介绍说,阿宫腔也被称为“北路秦腔”,此剧种风格婉约含蓄,是流行于陕西富平、礼泉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阿宫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现场,舞美与灯光交相辉映、美轮美奂,李梅携手省戏曲研究院119名演职人员在紫云楼前唱响阿宫腔《梦回长安》,其清丽婉转、清雅俊丽的唱腔,婉约含蓄、翻高遏低的风格,配以蕴含陕西古迹、寄托美好祈愿的歌词,让人仿佛一瞬间梦回大唐,浸润在长安的风华气韵中。
  “这次演唱是‘新词+老调’,我们将传统戏曲与创新歌词融为了一体,坚持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推进陕西戏曲的时代表达,让更多人感知中国戏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李梅表示。
  在为期40余天的排练中,省戏曲研究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呈现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地方戏曲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是团队思考的问题。排练过程中,从服饰妆容到舞美设计,从戏曲内容到歌词选取,都经过数次推敲和修改,尝试了多种演出版本,在反复的“推倒”“重来”中,定下了《梦回长安》这一节目,希望借此传播陕西最本土纯正的戏曲艺术,引起更广泛的情感共鸣。
  “在作曲时,我饱含着对长安的深情,在曲调上重现大唐盛世长安的雄伟壮观,并尝试在尾音的处理上更委婉曲折一些,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在《梦回长安》作曲者聂四季心里,阿宫腔作为陕西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非常能体现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说,相信以这场《梦回长安》作为连接彼此的“桥梁”,可以让陕西文化魅力穿越时空,抵达更远的地方。
  “筹备时尽管辛苦却也乐在其中。把戏曲艺术进一步推向世界、发扬光大,以文艺的力量凝结心灵、沟通世界,努力传递陕西文化声音,彰显文化陕西风采,传播陕西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创新,始终是我们最想做的事。”王化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