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创新“文旅+”模式 打好产业融合特色牌
——汉中市政协委员建言描绘文旅融合“新图景”
  □ 记者 满淑涵 谢昊天 康斌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优渥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汉中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凭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标签的加持,近年来,汉中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塑造旅游的“灵”和“魂”,让旅游成为文化的“形”和“体”。
  后疫情时代,汉中文旅如何融出“新图景”?在汉中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围绕做强做优“文旅+”模式,衍生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谋良策、聚共识。
  “目前,汉中旅游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自然风光,淡旺季差异性大,缺乏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赵浩翔委员建议,除依靠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旅游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例如建设智能导游、智慧互联、智慧景区等,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打造智慧旅游IP,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明确,要推动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并细化推动农商旅融合发展,加快景区提档升级,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策划四季旅游产品等措施,为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加码添力。
  “就目前来看,汉中大多数旅游景区仍然以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盈利方式,不利于长远发展。”杨帆委员建议,发行惠民旅游年票,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
  文化因素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连接纽带,对于增加旅游时间、提高旅游质量、提升客单价都有明显作用。
  如何依托文化积淀盘活旅游资源?刘志勇委员建议,应在汉中全面打造建设汉文化项目,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加快推进汉文化要素深挖,创新文化旅游全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文创产品从点、线、面向多点、多级、多彩聚集,串珠成链。
  “可以通过承办知名度高、有特色的文化、娱乐、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汉中知名度。”针对龙头带动不足、旅游产品欠缺、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康凯委员建议,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顶层设计,突出汉风汉韵,设计有代表性、识别度高的LOGO,让游客在汉中既有视觉感知,又不乏文化体验。
  近年来,文化旅游与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农文旅产业的强大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自驾出游,但部分乡村游景点缺少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民宿、农家乐等住宿条件不尽如人意,导致许多游客体验度大打折扣,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李俊燕委员建议,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绿色生态停车场,在符合条件的场所设立充电桩,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类型的吃住游服务,设立乡村旅游景点电子导视图,吸引游客“留下来”。
  油菜制种产业是汉中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最强产业、最优种业、最美花海”发展举措的重中之重。
  “汉中已举办13届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活动日趋成熟,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对全市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陈倩委员发现,制种油菜生长在浅山丘陵区,开花比平川地带延迟15天左右,从而延长了汉中油菜花观赏期,观花效果更佳。她建议,应构建制种油菜花海观光带,把旅游观光与油菜制种产业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黎彦波委员调研发现,目前,汉中乡村旅游项目大多以“花”“果”为媒,乡村特色不突出,民风民俗、山水特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项目偏少,乡村旅游向文化、商贸、养老等相关产业的延伸度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外,还缺少文化IP及引发共鸣的故事线。”她建议,以本地特色效益农业项目为切入点,采取“适度规模、连片发展、抱团经营”方式,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