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彬委员代表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强化创新生态建设 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为切实将我省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建议:
一、完善科创生态,构建全过程创新支撑体系。成立全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组织产业、技术、金融等领域专家团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科转基金、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等有关科创政策支持的依据。推广秦创原平台公司“1+1+N”两链融合模式,即聚焦重点产业方向,依托其一站式科创服务体系,联合相关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一个专业领域的转化孵化平台,实现“N”个项目转化孵化。
二、拓展产业生态,搭建全方位产业协同机制。提升产业集群引领能力,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鼓励我省大型企业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市场应用,对首次采购省内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品的,可按年度付款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
三、健全金融生态,完善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对经过认证的天使基金、创投机构和个人,投资经秦创原认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建立科创企业信用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鼓励我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主体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保险产品覆盖支持强度。
张涛委员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员会:
明确发展定位 全面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开发开放水平
就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建议:
一、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既当好“配角”也当好“主角”。建议西安合并一批开发区、新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咸阳增强承接西安产业的能力,支持铜川与周边市县共同建设关中和陕北产业的承接地。支持宝鸡加快老工业基地提升,重点发展服务西安都市圈的汽车、机床、能源、传感器等装备产业。支持渭南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支持商洛配套发展休闲旅游、绿色食药、新型材料等产业。
二、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支持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尽快推动规划建设银川—宝鸡—汉中—巴中南下与重庆连接的高铁,打造西北联接西南的一条新的陆海新通道。争取将兰州经汉中至十堰高铁规划尽早启动,构建贯通陕南一体化的高速铁路路网。
三、聚力向西开发开放战略,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将关中各市全面纳入陕西自贸协同创新区范围。成立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产业基金,引导各市培育一批农林牧产品、食品工业出口加工跨国企业;支持宝鸡、汉中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枢纽基地;根据东盟及欧洲市场需求,协同各市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
杨淼委员代表民建陕西省委员会:
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厚植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围绕我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议:
一、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链。发挥世界光伏产业龙头企业隆基公司优势,建设科研实力强大、生产技术领先、产业配套齐全的太阳能光伏集成区,壮大光伏产业链。发挥国家煤炭基地优势,大力发展氢能产业链和氢能装备制造业集群,构建涵盖储能、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
二、推动碳汇产业发展。运用“句芒号”碳监测卫星获取森林碳汇多要素信息,开发退耕还林、荒漠绿化、秦岭和黄河流域碳汇产品,推进全省山、水、湖、林、草等碳资产的核算、管理、确权登记和碳汇交易。立足陕北两市,统筹建立无车承运系统,推进煤炭生产、运输、消费一体化低碳发展。
三、强化ESG治理体系建设。加强ESG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ESG信息披露框架指引性文件出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将ESG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ESG信息披露制度。
屈三成委员代表民进陕西省委员会:
加快我省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 大力推进美丽陕西建设 我省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地方政府没有专门立法、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
一、制定地方性保护法规。我省应制定明确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黄河保护法》实施办法,为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执法和区域协调工作提供依据。
二、参与区域性协作机制。我省要从流域的功能性、整体性、相关性、长远性和发展性等方面出发,密切同流域内其他省份的沟通合作,加强与立法司法机关的协同配合,落实《黄河保护法》地区间合作及执法等问题。
三、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抓好“四河一湖”水资源管控,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非常规水“四水”合理配置。
四、打造土地整治新模式。打造以开发耕地为中心,外部四周配置防护林的圈状结构,在开发土地的内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形成防护林附带。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中应尽量满足适地适树,科学配置行数密度、林带走向、间距宽度,以利于林木生长,抗御荒漠化灾害。
五、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大力培育林草植被资源,优先选育宜生的乡土植物,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则沙,恢复“稀树—灌丛—草原—沙地”自然景观。
陈玉玲代表台盟陕西省委员会:
挖掘潜能做大做强 推动我省县域经济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陕西经济发展的短板,是与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建议:
一、毫不动摇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体。鼓励各类县级产业园区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让、信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培训、信息、法律等方面支持与服务。
二、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现代品牌农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发展新兴产业。
三、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积极培育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引导农民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支持特色农业大县土地流转、特色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发展深加工项目、优势农产品品牌等。
四、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推进园区、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打造一批县域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等特色县域小镇。
吴铁委员代表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
聚焦民营企业关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当前我省营商环境与全省广大民营企业的期待和实际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
一、创新金融服务,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以全省24条重点产业链为试点,开展产业链金融创新,推进仓储、仓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发展产业链保险业务。引导鼓励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健全仲裁员遴选聘任、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管理监督和淘汰退出机制,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作风严谨、善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定纷止争的专业化仲裁员队伍。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改善仲裁机构硬件设施,建设仲裁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立案、网上调解与网上合议,推动仲裁服务实现高效化便捷化。
三、创新政企互动机制,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健全企业家意见处理和反馈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监督,在政府门户网站、实体政务大厅等线上线下载体开通监督举报渠道,接受企业家和社会公众对涉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
刘斌委员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助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直面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优化转型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优化财税、资金、土地、人才和其他要素配置,提供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从政企合作、激励措施、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引领制造业转型主体企业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二、聚力打造转型标杆,引领行业快速升级。选择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制造业头部企业,挖掘一批模块化、可落地、易推广且带动意义强的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集中力量打造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引领制造业全行业从业企业积极转型。
三、构筑数字生态体系,深挖数据要素潜力。支持标杆企业建设制造业产业数字化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服务,构筑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以共融共创的产业链生态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四、健全人才引培政策,夯实数字人才基础。鼓励制造企业与驻省高校、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建立数字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加强制造业数字人才政策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引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加快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陕西建设注入新动能。
张琳委员代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新时代陕西文艺事业新辉煌
就存在的文艺事业发展长远规划不够清晰,文化产能释放不够,文艺精品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建议: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标定陕西文化发展新方向新目标。制定出台陕西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系统梳理陕西文化资源,标定陕西文化的新定位、新方向、新目标,确立陕西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实现文艺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资助扶持、考核评估、表彰激励等机制,修订完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加大精品生产的扶持力度,细化政策措施的落地办法,做到事事有人管有部门抓。
三、实施数字文化强省战略,以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重大文化成果数字化、产业化,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创造。
四、实施夯基固本工程,打造陕西文化新形象。应以13个专业文艺家协会为主体,建设“陕西省文化艺术中心”,打造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多业态文化聚集区。
刘荣贤委员代表政协宝鸡市委员会:
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陕西力量
要以“创”引领、以“链”攻坚、以“融”赋能,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议:
一、以“创”引领,高端化、智能化增强新动能。发挥秦创原平台示范牵引、集聚辐射作用,带动市县、园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争创更多“国字号”实验室、研发中心。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促进研发深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
二、以“链”攻坚,集群化、规模化聚集新优势。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构建全省统一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布局。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产业链攻坚,培育实施一批标杆项目。围绕我省装备制造重点产业,组建装备制造产业专家智库,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以“融”赋能,服务化、绿色化激发新活力。陕西是军工大省,围绕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鼓励军工企业加快军民融合、推进系统集成,支持宝鸡创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品牌”价值链后端延伸,全力促进融合发展。
杨光远委员代表政协延安市委员会:
奋力推进延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鼓舞斗志、指引方向,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建议:
一、积极打造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的政治高地。挖掘和利用好延安时期的珍贵史料,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全党干部教育的必修内容。协调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开展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题研究,逐步建设一批省、市级“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示范基地。
二、努力建成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引领区。围绕革命遗址保护难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宝塔山、革命旧址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着力提升观众互动参与效果,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整合革命纪念地、党史、延安精神等研究力量,挖掘延安时期党的历史以及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创建全国一流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引领区。
三、全力争创延安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加快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4条农业产业链建设,突出抓好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