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铜川:改善民生无止境 惠民接力再启航
铜川新区一角

“二月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展上的耀州非遗面花 刘晓娟 摄

铜川市人社局帮扶的社区工厂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图中正在工作的李小燕月薪可达4000元以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

《舞起来》 唐朝谋 摄

铜川市书画公园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铜川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盯人民群众民生实事,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实现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铜川市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惠民 市民群众幸福感满满
  家住铜川新区溪水洋房小区的市民王静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去市图书馆看书。“来这里看书、借书很方便,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孩子爱来,我也开心……”王静说,以前从网上、书店买书,但购买数量、范围都有限,现在有了这么漂亮的图书馆,藏书多、涉及面广,更有利于自己和孩子拓宽视野、汲取知识。
  近年来,铜川市坚持“以文载城、以文化人”,建场馆、兴文艺,打造铜川公共文化体系升级版,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追求,提升市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工人文化宫、铜川剧院、铜川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成为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让群众和游客享受到更广泛、更便捷、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全市拥有公共文化场馆44个,文化站38个,便民书屋45个。建成43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也得到进一步整合。2019年,投资224万元,为112个贫困村配备了器材设备,加强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设备,促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大文化惠民服务半径,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创新服务方式,从2019年7月1日开始,对每场政府购买的基层公共演出进行网络实时直播。为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铜川市连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美术扶贫小分队、摄影扶贫小分队,合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骨干先后在全市部分乡镇、乡村,开展义写义画送春联活动,义务为贫困户和乡亲们拍摄“全家福”,并通过歌声、舞蹈和小品等形式把欢乐传递到千家万户。市群众艺术馆下辖的星河合唱团、群星合唱团、戏曲提升班、青苗画社等社团组织,累计培训各门类学员2000多名,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写作等全民艺术普及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各类学员近1800人次。群众自发组建的各种文化艺术团体越来越多,群众自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歌声、舞蹈,抑或新老戏迷喜爱的吹拉弹唱,街头广场不期而遇的摄影、书画展,点点滴滴浓缩着群众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对铜川转型发展的自信,洋溢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凝聚着建设大美铜川的正能量。
  健康惠民 全市卫健事业跃上新高度
  “家门口就能看中医,真是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医生技术和服务态度都很好,花钱又少。”在铜川新区咸丰路街道办景丰村孙思邈中医堂内,60岁的村民成女士接受完中医药治疗后连连称赞。村民们口中的孙思邈中医堂,是近年来铜川市加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该市以“四个铜川”(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夯基垒台、八类健康细胞建设立柱以及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架梁、十七项健康行动织网,全方位推动健康铜川建设,基本形成5分钟绿化圈、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疗圈,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成为自觉行动,人均预期寿命、慢病规范管理、经常健身人口显著提高。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稳步推进,以健康行为养成、健康自我管理等为重点,推进健康机关建设,建成健康示范机关189个;以健康环境改善、同病相怜慢病互助等为重点,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建成健康示范社区45个;以美丽乡村和健康家庭建设等为重点,推进健康村庄建设,建成健康示范村庄200个;以健康制度建设、职业健康宣教防护等为重点,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建成健康示范企业96家;以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为重点,推进健康学校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学校102个;以绿色医院建设和职工健康关怀等为重点,推进健康医院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医院16个;以“三减三健”为重点,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家庭12.11万户,健康铜川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连续8届16年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地市”荣誉称号。
  铜川市卫生健康事业坚持优上强下带中间的思路,不断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建成开诊,市中心血站、市卫生监督处迁建项目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主体完工,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在铜挂牌成立,耀州区人民医院和宜君县人民医院项目建成投运,扶持建设铜川五官医院等4所民办医疗机构,葛均波、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和吕仁和国医大师工作站在铜川挂牌成立。全市33家乡镇卫生院、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9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王益区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耀州区小丘镇中心卫生院成为全省首家二级乙等医院的乡镇卫生院,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跃上新高度。
   就业惠民 保障民生增福祉
  近年来,铜川市坚持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助力发展的头等大事,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优先位置,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稳就业18条措施,全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20.9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2.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存量,累计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2.58亿元,发放技能培训补贴资金2.22亿元、援企稳岗资金7.03亿元,惠及企业3176户次、职工38.26万人。坚持创业促就业、扩大就业增量,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33家,县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实现全覆盖。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69亿元,稳定带动就业6.77万人。连续举办五届全市创业创新大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断浓厚。铜川创业大街、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为全市创新创业“新高地”、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省级创业型城市。聚焦就业重点群体精准服务,高标准建成市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次。坚持围绕产业抓就业,依托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发优质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精准扩面,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54万人、30.88万人、8.56万人和12.07万人,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市县(区)两级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民生,各级财政保障的城乡居民人均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10年前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162元,待遇水平位居全省第三。失业保险金人均标准从每人每月682.5元提高至1665元,增长144%。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建立城镇职工职业年金制度。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待遇标准平均增长2.5倍。
  住房惠民 老旧小区改出新生活
  “搬出去的居民,慢慢搬了回来,一度失去生气的小区恢复了当初的烟火气。”居民刘大爷高兴地说。环境整洁优美、便民设施齐全、处处井然有序……曾经是“脏乱差”老旧小区的王益区红旗街道育才小区,经过改造已焕然一新。
  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工作部署,紧抓国家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机遇,加快动员宣传和调查摸底,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印发了《铜川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工作要求等方面对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部署,有效指导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
  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组织各区县扎实筹备,在拟定改造的老旧小区中优先选择一批条件较为成熟的小区,提前开展前期手续办理工作,积极做好项目储备争取。经住建、发改、财政部门协同推进、积极争取,目前,全市已争取老旧小区改造补助项目76个、补助资金3.2亿元,开工项目51个,完成投资1亿元。
  作为铜川市的老城区,王益区因历史原因,以及老旧小区占比较高、建筑设计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王益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遵循“好看”又“好住”的原则,首先明确了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内容,实现统一改造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改造。完善小区软硬件设施,通过墙体节能保温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自来水改造和室外雨污水管网改造,解决管道破损、堵塞严重、污水外溢、雨污不分等问题。
  去年以来,王益区谋划改造全区最大的老旧小区——育才小区。在多方合力下,小区道路、排水、外墙保温、路灯、楼体防水及上下水、消防、绿化、智慧监控等得到改造提升,电力、通信线路全部入地,拆除违建1600平方米、增划停车位64个、安装充电桩45个。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事关千家万户。铜川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居民的心坎上,让发展更有质量,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教育惠民 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
  “近年来,学校成立了跆拳道、计算机、创客和足球等社团,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培养了爱科学、爱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说。
  近年来,铜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教育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时代跨越。连续4年召开贯彻回信精神座谈会,连续5年举办“贯彻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创建8所红军小学和照金溪山营地等一批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组建红色联盟学校,成立红色教育传承研究室,编写《红色照金》校本教材,深入推进“照金精神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铜川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实施三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现了建园总数、普惠园占比、在园幼儿数、幼儿教师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五个快速增长”,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0.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42%,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控辍保学全面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进一步得到规范,全市所有区县均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和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全市实施了新一轮高中布局调整,高标准建设王益中学,创建2所省级示范高中,形成了以示范高中为龙头、标准化高中为骨干的普通高中发展体系。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综合实训基地2个;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720个,以王益中学、铜川新区梅乐园学校和高新实验学校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累计增加学位2万余个,“入学难”“入园难”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受益学生22万人次,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把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率达到100%。累计拨付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16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15.9万人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9亿元,惠及6万人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全面实现。从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线上、线下教学无缝衔接,实现了校园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两不误”;“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持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