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西安革命公园的设计师刘宝锷

   □ 郭松林
  陈忠实先生的名著《白鹿原》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剧情真实再现了1926年西安被10万镇嵩军围攻,西安军民坚守城池8个月之久的史实。西安城解围后,经冯玉祥将军提议,为死难军民建造陵园及公墓,并命名为革命公园。而革命公园的设计和建造师就是汉中人刘宝锷。
  实业救国
  刘宝锷,字梦锡,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汉中市洋县谢村人。自幼随祖父刘定荣(曾任苏州知府、上海知县)在苏州、上海等地读书。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刘宝锷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建工专业,随后在上海从事工程建筑工作。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胸怀救国志向的刘宝锷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同年,刘宝锷被陕西省师范学堂聘为教习,主讲英语和数学。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刘宝锷被西(安)潼(关)铁路筹备处派往美国留学,在上海与同是西潼铁路筹备处派遣、赴德国留学的李仪祉相识,遂结为好友,他们共同剪去发辫,表明救国志向。7月,刘宝锷抵美后,先后在美国铁道专门学校和康奈尔大学专攻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因学费中断,刘宝锷通过半工半读艰难完成学业。
  1913年,刘宝锷毕业回国。次年,刘宝锷受聘美孚石油公司,与地质技术员吴此灵、何家亨、黄振华、司徒颖、张谷如等组成地质测量队,从北京经山西进入陕北,重点在肤施(今延安)、延长、延川、甘泉、宜君近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石油勘查。
  1914年冬,刘宝锷出任陕西铁道局局长兼造币厂主任。后因战乱频仍、缺少资金,修建西潼铁路无望,刘宝锷遂辞去职务远赴南京,与李仪祉一起承担了修建华北海河、永定河水利工程项目。
  1915年秋,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全国招聘师资,黄炎培、李仪祉、刘宝锷、杨孝述、沈祖伟、顾维精、伏金门、茅以升等被聘为教授。他们多为留学欧美的工科毕业生,不少是蜚声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水利界的精英名流。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因其师资力量强、学生管理严、教学质量高,形成了谨严、朴实的校风,深得社会各界好评,成为国内工科院校的佼佼者。
  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期间,刘宝锷主讲建筑工程。他学识渊博,授课时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敬重。后来,刘宝锷接替李仪祉出任教务主任一职,负责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并提出了“授于切要功课,冀急可致用”的办学方针。寒暑假期间,刘宝锷经常组织师生到水利工地进行实习实践,到江河湖海开展调查研究。他还经常应政府邀请,选派师生支援各地水利建设和抗洪救灾。
  临危受命
  1926年春,适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准备北伐之际,直奉军阀面对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形势,恐慌至极,他们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广东革命政府,首先把矛头指向北方,联合向国民革命军进行反攻。河南军阀刘镇华受吴佩孚指派,率10万镇嵩军杀入潼关,向陕西扑来,妄图在短时间内进占西安,消灭革命力量,继续其反动统治。
  刘镇华率镇嵩军先抵西安城东,然后从城北、城南两个方向推进,至1926年5月15日,占领西郊三桥镇,西安从此陷入镇嵩军的合围之中,与外界联系全部断绝。当时,西安城区原有居民10万多人,围城前后,四郊住户纷纷进城避难,加上守城官兵,又增添数万人口。
  起初,城中存粮尚多,到6月即告紧张。适逢麦熟季节,刘镇华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西安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9月后,西安城中存粮告罄,居民不得不以麦麸、油渣、酒糟、野菜等为食。守城期间,由于战事、断粮及瘟疫等,城中死难军民达4万余人。
  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率援军赶到,击败镇嵩军,西安城解围。面对城内满目疮痍、死尸遍地的惨景,见者无不落泪。后经冯玉祥将军提议,修建革命陵园及公墓,安葬和纪念西安围城期间的死难者,并委托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建造师刘宝锷负责选址设计。
  此前,刘宝锷为南京中山陵的总监理,中山陵建成后,好评如云。刘宝锷不仅为国人所瞩目,而且为世界工程建筑界所敬佩。此后,经他参与设计和监理的建筑工程还有:南京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廖仲恺墓、胡景翼墓、南京中央体育场、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影院,以及许多政要名人在中山陵旁的别墅等。这次受命设计陵园公墓,虽然时间短、工期严、要求高,但刘宝锷驾轻就熟,选址于西安城东北角的原清代满城废墟,占地150余亩,陵园内设计有花坛、亭台、莲池和喷水池,并广栽树木,美化如公园。
  1927年3月12日,陕西党政军商界数万人参加了大祭及公葬。参会时,要求每人背一袋土,共同堆积公墓。两万多袋黄土堆成了两座大冢,掩埋了3043具无名尸骨。在东西两冢之间建亭,命名“革命亭”。园林式的公墓建成后成为西安一景,更名为革命公园,如今是西安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回报家乡
  刘宝锷终身治学,淡泊名利。他与近现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李仪祉、丁文江、竺可桢、翁文灏等同属中国科学社成员,他们以卓越的科研成就,传播世界最新科技知识,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刘宝锷一生埋头实业,不愿从政。邵力子任陕西省主席时,曾邀请刘宝锷回陕任建设厅厅长,他婉言谢绝,却爽快地答应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西北农专建校工程师。西北农专(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总体布局和那座高高矗立在武功县张家岗的七层教学大楼,都是刘宝锷的手笔。
  刘宝锷和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私交甚好,俩人志趣相投,多有合作。他们共同设计了中山陵园林,还参与了南京鼓楼公园的规划设计。
  为了开发汉江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1931年12月,刘宝锷邀请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到家乡汉中考察。他们在汉中受到当地群众的夹道欢呼,当天,汉中各界在北教场为他们召开欢迎大会。会后,刘宝锷和李仪祉乘坐黄包车前往西街汉中水利局听取汇报。第二天,他们在留法农垦专家安汉的陪同下,到褒河、城固视察水利工程,之后驱车回家乡洋县,对汉江黄金峡河段进行考察。李仪祉对汉中丰富的水力资源赞不绝口,特地嘱托汉中地方政府好好保护开发。如今,汉中已成为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两大工程的水源地,一江清凌凌的汉江水被送到关中和北京,实现了李仪祉、刘宝锷等先贤的夙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宝锷随国民政府前往重庆,先在綦江水利局任职,后又在重庆从事工程建筑,为四川特别是重庆、成都地区的水利工程、市政建筑、国防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刘宝锷回到南京,继续从事他钟爱的工程建筑事业。蒋介石逃离大陆前,曾利诱刘宝锷去台湾,但被他断然拒绝,并秘密转移到上海,等待全国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宝锷被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从上海请回西安,任财经委员会专职委员兼新华建筑公司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大型工程建筑的设计及监理,刘宝锷欣然就任。在刘宝锷的参与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陆续建成的西安北门里的建工部五局办公楼、钟楼北侧的新华书店、民乐园附近的西安大厦、北大街上的人民剧院、解放路百货大楼等,至今仍然是西安市的历史地标。
  1952年6月2日,刘宝锷病逝于西安,享年69岁。新编陕西省《人物志》载有刘宝锷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