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我省全力确保11个重点帮扶县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 记者 张宝勤
  近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省乡村振兴局积极吸纳省政协委员张保军的建议,优先布局,重点保障,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我省11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显示,我省的略阳县、镇巴县、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山阳县、柞水县、镇安县、丹凤县、商南县等11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这11个重点帮扶县均分布于我省陕南三地市,属于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也属于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区和秦岭生态保护区。助力略阳等11个重点帮扶县实现乡村振兴,是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政治任务。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保军在《关于助力我省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开展加强重点帮扶县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壮大集体经济确保群众收益,持续推进产销对接等建议。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冯永忠教授团队调研显示,我省略阳等11个重点帮扶县以茶叶、木耳、中药材、肉鸡、生猪、葡萄、核桃、猕猴桃等山地特色产业为主,属于规模比较小、地域特色明显的产业类型,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特色种养业产业链条短、特色种养业产业链松散、特色农业产业链残缺和不完整、相关链条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农业科技服务有待加强等短板。
  张保军说,以丹凤县为例,在特色种养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向上游种子培育、加工机械等环节以及下游物流运输、产品售卖等环节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是产业链往往比较单一,纵向延伸不足、横向拓展不够,导致农业产业链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基于此,张保军建议,要按照“规模化、全链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茶、菌、果、畜、药特色主导产业。要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带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周边,积极引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培育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以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张保军还建议,要加大“三农”人才培养力度,制定相应培养方案,对11个重点帮扶县的县处级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加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产业大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
  “我们将积极吸纳委员建议,优先布局,重点保障,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把11个重点帮扶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支持其高质量发展。”省乡村振兴局在提案答复函中表示。
  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魏凡说,在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方面,我省将坚持特色产业规划,强化政策支持,持续培育壮大带农增收主体;在加强重点帮扶县各类人才培训方面,我省将全面开展干部培训,加强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依托科技特派团力量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群众收益方面,我省将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形成“支部+园区+企业+农户”“支部+三变+集体经济+农户”等发展模式;在持续推进产销对接方面,我省将不断丰富产销对接活动形式,稳固原有产销关系,加强品牌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全力促进群众增收。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11个重点帮扶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40个、10-50万元的村857个、5-10万元的村633个、5万元以下的村320个,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魏凡表示,下一步,省乡村振兴局将根据委员建议,“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加快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让当地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